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处长谈课改与教师的发展

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处长谈课改与教师的发展

时间:2022-08-17 13:08:4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处长谈课改与教师的发展

教师怎样对接新课程

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处长谈课改与教师的发展

    记者:为什么说“教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全面推进课改两年多来,我们的教师队伍发生的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唐京伟: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也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随着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扩大和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广泛深入的开展,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出来。     广大教师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的亲身实践逐步加深了对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理解了新课程在结构、功能、内容、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增强参与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许多教师都经历了从对新课程的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创造性实施的实质性变化。     目前,全国已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有近2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课程培训。     记者:我曾在不同场合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反映:“课改让我们天天跟着学生一起做作业,很累。”可见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您认为我们的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唐京伟: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课程的“推行者”,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教书,在于把课程和教材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点下,教师从来不关心课程问题。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做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意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因此,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需要,一方面教师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之间需要有协作和合作的意识。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记者:但据我了解,一线教师普遍有这样的反映,我们的新课改在实际中操作起来很难,不少地方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有的教师师即使按新课改的要求去做了,也是流于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唐京伟:新课改自然会带来的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景,这对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应强迫老师简单去执行新课程,“一步到位”,要允许老师有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终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老师的自觉行动。     从总体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逐渐推进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需要包括课程的管理、教师培训、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配套改革推进,这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中考和高考尚未完全按照新课程配套改革,造成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有些顾虑,或表现出来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坚信随着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包括中考和高考在内的考试评价制度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事物总是有一个由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据了解,教育部明年将出台指导各地中考改革的意见,其中就包括了拟实行综合素质考试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坚信课程改革的信念,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不应急功近利。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反思和讨论一下,难道实施了新课程就会降低所谓的“升学率”了吗?我看未必如此,新课程应该使学生学的更好,学的更活,素质更高。     记者:教育部将通过哪些举措来解决教师在推行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唐京伟:在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可能一开始会不适应,感觉到很困惑,因为新课程给他们传统的教育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怎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最终促进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变是新课改实施的关健,正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即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掀起新一轮的教师教育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分区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阶段、滚动式地展开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二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能胜任新课程培训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各级培训者队伍。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新课程培训;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四是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为载体,构建集“天网、地网、人网”有机结合的立体培训网络体系,使广大教师能够快捷、便利地接受优质资源的培训。     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唐京伟:根据教育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到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从2004年秋际开始,教育部将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因此,对拟进入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我们将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新课程岗前培训,凡未经新课程岗前培训的教师不能实施新课程。     今后五年间,我们要通过加强培训工作,显著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师资队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相关链接

“我与新课程同成长”课题 八大看点

    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学与教师成长研究室承担的“我与新课程同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自2003年1月份正式启动以来,日前已经圆满地完成了第一轮研讨活动。在本次研讨中,课题组组织教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实战演练:     看点一,教案撰写与反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关键信息、对学习者情况的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具体教学实施方式及过程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课题组要求教师课备完之后,首先在课题小组内进行交流,由教研员和其他课题组老师共同参与,提出修改建议。     看点二,学科专家与教师讨论教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为了使教师前期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既不在实际操作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又根据教学计划在实际课堂中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课题组为教师创设条件,组织教材编写组学科专家与教师面对面逐一讨论,进一步完善教案。     看点三,教师熟悉学生、修改教案。新课程提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发展需要而教,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自己的理解层面上。因此课题组要求授课教师将熟悉学生作为备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议教师在借班上课前不止是相互认识、布置课前准备工作,而要切实通过几个小游戏或小活动来深入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以便调整教学设计,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看点四,教师说课。说课可以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拥有清晰的思路,授课时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课题组特意组织教师在课前说课。     看点五,教师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是本课题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课题组倡导教师把握真实研讨的原则,而不是刻意追求精品与完美。课题组为每位教师至少创造了两次实战演习的机会,让教师在实际操练过程中去思考、体会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     看点六,教师课后反思。新课程要求反思型的教师,惟有教师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才能逐渐获得专业化提高。课题组建议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来反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具体片断的教学行为上,并在反思中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实际授课过程与事先预设的教学设计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看点七,互动点评。同伴交流、自我反思、专家引领是新课程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大关键要素。因此课题组邀请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全程跟踪,现场点评,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不断启迪教师智慧,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看点八,课题组交流、总结。课题组组织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质疑、争论、碰撞中引发深入思考。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 六大看点

    看点一,教师实现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为了理解的教学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便是,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新教师的培养中必须加强学科知识的传授,这要求大学教育严格标准,并且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也应是高要求。     看点二,为了使这种理解的教学能够顺利,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也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责任。学校要发展为一个学习的团体,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其次,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文化多样性,并且能够激发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     看点三,为每个儿童(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家庭出身)提供平等的教育。在美国这样一个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学校应扮演好文化桥梁的作用,对每种文化都不能忽视,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使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任何走向两极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     看点四,学校中的所有人(成年人和儿童)都是学习者,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队。这些人不仅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也包括大学实习教师、大学的指导教师,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教育工作者。     看点五,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而反思型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     看点六,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教师教育形式,应该予以充分的研究和推广。

本报记者 雷玲 来源:现代教育的报      


【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处长谈课改与教师的发展】相关文章:

【教师随笔】我的课改之路08-25

教师课改工作总结04-13

教师课改工作计划03-03

教师课改心得体会11-13

教师个人课改工作总结04-03

教师个人课改工作计划02-20

课改培训心得08-21

课改培训体会08-24

刍议课改论文05-31

课改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