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上海语文教改难觅科普 难倒众编委

上海语文教改难觅科普 难倒众编委

时间:2022-08-17 14:30:1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语文教改难觅科普范文 难倒众编委

今秋9月,上海60余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即将用上二期教改新课本。作为十至十二年级语文课本编委之一,徐汇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储国伟拿着即将送审的样稿举棋不定。尤其是高三上册的“文明进步与人类未来”单元,入选的几篇科普作品并未达到他和同事的最初设想。想找几篇替换,却不是那么容易。

上海语文教改难觅科普范文 难倒众编委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科普范文成稀缺资源

“这两年编教材,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找不到优秀的科普文章,我们的工作多少有点儿‘矮子里头拔长子’的味道。”说起这几年语文课本的编写经历,储国伟有些无奈。在他看来,语文教材中适当引入科技元素并非一种迫不得已的应试手段,而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导向。

按照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扩大科技作品阅读量”、“独立阅读科技作品”等要求已被明确写入市教委2002年版的《上海市中小语文课程标准》。没想到,一条新标准却让教材编写人员大伤脑筋。

为寻觅科普佳作,图书馆、书店、报纸、杂志,甚至网络,都成了储国伟和同事的搜索目标。但出于教材所必须遵循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个看似宽广的搜索范围就变得十分有限。而近年来,一些曾经拥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不是文字质量下降,就是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当代新作难敌经典名篇

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能让储国伟脱口而出的经典科普范文大都年代久远: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1955年)、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文革前)、钱学森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李四光的《人类的出现》(上世纪70年代初)……储国伟明白,这些名家之作虽然经典,但却很难触及当今学生的兴奋点。毕竟,两者生活的年代相差太远。

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编写小组总想努力挑选一批反映当代最新科技发展的科普时文。可每每左挑右选出的范文到了学生手中却反响平平,甚至感觉不好。比如,二期教改高一上册课本中有一篇《生命的本质》,选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解说词,试用过教材的学生普遍觉得索然无味;而另一篇出自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公众的科学观》又让这些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大呼难懂。

经典还是新作,深奥还是浅显,究竟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才适合当今孩子的口味?教材编写小组陷入了深深困惑。

何时才能百里挑一?

困惑依然存在,探索仍在继续。在此次即将付梓的高三上册语文课本中,储国伟和同事选用了郑文光于1980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地球的镜像》,而他们听到的一些意见却说文章太老。

储国伟坦言,选择《地球的镜像》完全是为了丰富文体的需要:“毕竟,我们编的是语文课本,就文体而言,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都应有所涉及。”同样的道理,所有入选语文课本的科普作品,必须是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一代中,很少有人抽空撰写科普文章,即使偶有创作,其文学功底也远不及华罗庚、茅以升、谷超豪等老一辈科学家。

事实上,语文教育对于科普作品的需要并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储国伟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课外阅读,还是日常练习,好的科普范文都算得上一种稀缺资源。有时,难得找到一篇好文章恨不得以一当十,一鸡几吃。这样的尴尬,不得不让人羡慕文学作品的百里挑一。

       


【上海语文教改难觅科普 难倒众编委】相关文章:

小小扣子难倒人05-17

知音难觅的诗句05-23

区编委办工作汇报08-24

2014年编委办工作计划08-21

数学教改论文08-23

教改研究交流材料08-23

教改工作总结01-28

个人教研教改总结01-26

教改工作计划01-19

上海高三语文作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