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时间:2023-02-27 10:33:39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最近,一位教师来信说:“新课程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但我们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时,校长却认为这样的课堂纪律太乱。”“新课程要求我们开发课程资源,在备课方面有所创新,但学校仍然按照从前的要求检查教师的教案。”   教师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来了,管理如何跟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课程实施的冲突,是实验区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它深刻地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无疑对学校管理提出挑战,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及管理模式都应当随之发生改变。   如何转变管理行为——   强调“以人为本”   谈到学校管理,许多校长都颇有同感,多年的学校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制度为准则,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控制为手段,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制度定得周密、细致,把要求教师做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地写进规章制度中。严格规定了教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是教案,要求教师从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过程、课时安排,甚至字数、字体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一周前写好教案,经教研组长检查签字、教务处盖章,方可执行上课。当然,这种做法对督促责任心差的教师确实起到了作用,但多数教师却饱受形式主义之苦,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思维,使得教师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很小,很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对于这样的管理,一些校长提出看法,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过于强化制度管理,用管理企业的办法去管理学校,这种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管理的本质和内涵要发生变化,管理的行为也要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新课程鼓励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应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其最大特点在于依靠民主意愿、个性张扬、权力平等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有关人士指出,现代管理是在一个新的更加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未来社会员工的知识将更加丰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精神境界大大提高。为此,必须把管理推向新的境界。应当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以多样化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以激励为手段,追求的是多样化、丰富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其一,全员管理将提到新的高度,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其二,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将会大大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不再是被动地在常规制度束缚下工作,而是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做的工作。其三,通过管理,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其四,创造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既是控制和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   据此,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建议,课程管理既要以“政”为依据,又要以“研”为依据,换个说法,课程管理既需要等级、常规、控制的管理,又需要平等、研究、开放的管理。以往,我们的管理主要是前一种,如今,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后一种管理的重要性了,强调平等、研究和开放。管理者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校长应该首先成为研究者,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背景,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分析、研究、解决,使课程管理的过程成为管理者与教师一起交流、研究的过程。校长、教师都是管理的共同体,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互动式的管理不再是被管理者的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方法向灵活性、多样化转变。   如何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现代社会,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有专家指出,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仅仅为教师下达任务,而应当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管理者的关注点要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是我对你要求什么,我给你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要树立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深刻理解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并深入探讨学校制度与机构的改革,真正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那么,教师渴望一种什么样的管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关人士呼吁:教师需要激励,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教师的发展,需要条件和空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更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对于管理者来说,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如何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提倡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赋予了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尤其是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创新的教学,不要太多的模仿,而是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教学,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跟从他人,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还可以决定自己在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应当高度尊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校长对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对策,鼓励教师大胆探索,而不是一概否定。   反观我们今天的管理不难发现,有些时候,教师富有个性的创意并不被重视,甚至不被理解,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改变了教案的思路,下课后遭到校长的严厉训斥。实际上在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但是他们的教学步伐迈得非常艰难,背后有许多双手在控制着他,他们在教学改革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表明,教师在专业自主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国外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决定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很少考虑其他的因素。而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更多的是教学的统一要求,领导和教研员的意见如何等。实际上,课堂上的很多因素都是不可预先设定的,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也应随之变化,可是教师在课堂上究竟有没有这个权利?新课程实验十分强调要培养教师专业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者应当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管理、监督、控制变为支持者、引导者,应该为教师松绑,让教师自己往前走。   如何创新管理制度——   人、财、物合理使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质量,如果没有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难以想象的。今天,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面对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教学管理问题,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据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分析,通常,我们的教学管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指挥系统进行的,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教学工作指挥系统;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学习指挥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计划、组织、检查、指导,它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其最明确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这个目标是可以测试的。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体而有效的管理办法,无疑,这套管理办法是需要继承的,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些管理办法是需要改进的,有些则是需要创新的。   新课程的实施将涉及到社会和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考虑,配套实施,有些工作虽然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教师的工作安排、工作量考核、课程表的制定、教室的分配、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师的集体备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及教师的评价等,都是需要研究的新问题。   比如,在课时安排上,既要考虑与原有的课程计划的衔接,又要有一定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比如,有的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能不结束;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讲完了,这种课时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这一矛盾对现行的学校管理提出挑战,学校可否实行长短课时相结合呢?可否对教学时间进行“活动板块式”的大胆尝试呢?   如何在人财物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也是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眼下,急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等。由于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无论从师资的配备、设备的配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设施建设应当根据课改的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以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尤其是原来的美术、音乐专用教室不完全适用于艺术课教学要求,需要不需要建设一个艺术专用教室?应当怎样建设?如何改造和利用原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或者建立综合配套的科学课实验室等,都值得认真研究解决。   另外,由于校本课程的开设,会使有相同兴趣的学生走班上课,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要做过细的工作,从听课学生人数、所需活动场所、设备等都要进行细致的测算,并做好必要的调控工作,保证各科有学习的场所和学生的及时到位。    如何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自我约束、自主创新   多年来,在一些领导的心目中,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整齐划一,强调教学进度、质量、要求的统一,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和谐声音者挨批评。这种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刻板,过于沉闷,缺乏活力,教师每天大多数做的都是规定动作。   为什么要改变这样的管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认为,当人才培养规格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又如何评价?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管理者尚缺乏明确的概念,因此,很难再用过去的办法进行管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学校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认识,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规矩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创新,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的是个性化的教学。全新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自己去设计备课笔记,设计教学方法。教案毕竟是教师主观的设计思路,应该根据师生创设的教学情景、学生对课程的创生、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课堂上任何固定的程式、死板的预设都可能会改变。因此,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管理改革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刘兼进一步解释,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曾经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金科玉律,“超纲”与“未达到大纲要求”都是不允许的,当课程标准出现了选择性要求、课程设置允许选择时,教学评价也走向了多样化、非标准化,必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战。既要制定评课的基本标准,又要关注教师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新经验,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允许根据课堂的实际来调整教学策略。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多无法量化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教学管理的重心要逐步转移到帮助教师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服务、一种激励。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给教师创造的空间,特别是教学指导工作亟待改进,不能再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不能用僵化的东西来束缚教师和学生,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   如何建立新机制——   科学、民主、开放   如何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以制度创新为龙头,抓住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如何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成为保证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全面清理、修改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与要求,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种规章制度,扫除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进有关教学评价、督导评估的内容,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制定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课程实验工作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专题办公会议制度、稳定的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定期咨询制度、新课程实验情况的阶段性调研和评估制度,以及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等有效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大学和教研部门协作,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的民主科学、开放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         


【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相关文章:

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08-08

农村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08-17

实施新课程 注入新理念08-17

实施新课程中考要改革08-17

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结08-06

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结08-12

谈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08-17

高一语文新课程实施体会08-17

如何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探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