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

时间:2023-02-27 10:42:25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且进步很快,在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不过,在普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不少年,但一直难有突破,落入一种刻板的模式中,常常是仅仅满足于照着教材上上心理教育课、拥有一个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展辅导就行了。随着师生对心理教育的新鲜感逐步退却,心理教育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实效性。这不由使我想到了学习理论中的“高原期”现象。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人们发现开始进步快,但随着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中间常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动作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①面对这些停留在没有多大进展、只在平面推移的“高原期”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如何尽快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寻求新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对照本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尽快改变心理教育中不恰当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小学心理教育,从而找到新的工作起点,走出“高原期”,提高实效性,全面推进小学心理教育深入开展。
一、活动:从感知走向感悟。
活动,是心理教育的灵魂。虽然国内的小学心理教育实践时间并不长,但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钻研下,心理教育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活动原则、活动目标等日益丰富,各种活动指导书籍也纷纷出台,有力地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过,也许是我们对心育活动的特点未能领悟到位,也许是多年来受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的感知色彩和唯理性倾向,它们有的是采用导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有的是照搬抛出问题、引导讨论、教师总结的讨论模式;有的是引进围绕主题,集表演、讨论、宣泄等活动形式为一体的班队会模式等等。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学生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心理调控技能,就能做到心理健康。
其实,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其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并非呈正比,即便是心理学教授,也很难说其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活动的功能应该是通过活动启发学生“健心”的智慧,从而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这种活动和学科活动、班队活动是不同的。它不应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种心灵的顿悟,从而激发他们“健心”的智慧。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一般教师是让学生回顾父母关爱的行为,或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对话,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固然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孩子说出的感激之言总让人觉得有些做作。而有位教师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护蛋行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出一个生鸡蛋,每天带在书包里小心保护,不能使其破碎;教师在学生的鸡蛋上作上标记,看谁保持完好的时间长。起初,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这“太简单了”。谁知,一天不到,许多学生带的鸡蛋就破碎了。其后,学生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所保护的鸡蛋了:把鸡蛋用棉花或软纸厚厚地包裹起来,放在书包里的不易碰撞的地方;到了班上,书包不再像以往那样随便乱扔乱放了;骑车碰到坑坑洼洼的地方,不再像以往那样“勇猛”地冲过去了,而是下来推着走过去;心里时常记挂着这个鸡蛋,不时地从书包里拿出来检查一番,到“护蛋行动”结束时,学生都深有感触:“真不容易!”将一个鸡蛋保护一周尚且如此,把一个幼小的婴儿抚养成人呢?此时,学生对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有了真切的情绪体验,并因此对父母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护蛋行动”比一般的讨论、回忆效果好多了。实际上,感悟性的活动在国外的心理教育活动中比比皆是。如“合作方块”游戏,参与者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完成方块的组合、拼装工作,让其体验合作的意义;“神奇的麦克风”活动,学生角色扮演组织者、询问者、故意破坏者、督促者等,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等等。我想,当我们的心理教育教师对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有所把握的话,肯定也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感悟性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对“健心”感兴趣。
二、辅导:从被动走向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指出: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往往并不过多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些中年级学生甚至都不能用语言正确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常常无法感知,更别说主动寻求帮助,解除心理困惑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哪些学生有心理困惑?我们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只有等到学生有外显行为(很多时候是过激行为)时,才有所觉察。虽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可也暴露出学校心理辅导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如果能较早的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岂不可以防患于未然?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情绪是波动不息的,极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往往瞬息万变。有时事过境迁,他们就喜笑颜开;可也有时,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们,并弥散开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心理辅导要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建立一套小学生心理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系统,以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甄别高危学生群。如2001年元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联合全市十余所学校成立了“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开展每月一次的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工作,并撰写调查月报,定期向市教委有关领导汇报,还在《服务导报》《南京教育信息报》等媒体公布。每个月的心理调查,他们都发现了一些存在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危机的学生,最多一次达11.2%,最少也有7.8%。这些孩子有的是因为经统计分析,各因子得分远远低于均分;有的是因为被同学提名,觉得他们需要得到心理辅导;还有一大批是自己主动提出请辅导教师给予帮助。引起心理困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学习情况、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自我意识等很多方面都有。有些困惑处于萌芽状态,对学生本人还没有造成太重的伤害,但如果一直压抑在心中,无处倾诉,天长日久,对其心理健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也有一些孩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如某校在去年二月份的心理调查中发现有一位同学心理困惑很重,已经流露轻生的念头。通过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各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情况,主动地找他们交谈,并帮助他们做好教师、家长工作,使欢笑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他们的工作已经初步显示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辅导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②
当然,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 ”只是信息采集的一种形式。及早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校内设“心理信箱”,鼓励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投入信箱;在各班设立心理辅导联络员,请他们及时地向心理教育教师提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资料如设置心理信箱,定时开启,认真阅读分析,每信必复。;鼓励学生写心理日记,教师在批阅时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鼓励全体教师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等等。只要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有主动干预的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定能使心理辅导变被动为主动。
三、主体:从教师走向学生。
“学生主体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心理教育也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③但在小学心理教育中,我们发现主体地位仍然被教师占领。不是吗?在活动中,内容由教师指定,课堂由教师主持,观点由教师给予(当然,有时我们会让一位“小博士”替代我们来说)。在辅导中,更是如此。辅导前,不少老师只是坐在辅导室里,守株待兔;辅导中,教师更是视学生为求助的弱者,常常想当然地为他们出主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既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辛苦不已,又减弱孩子对心理教育的兴趣,严重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对此,我们的实验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育活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内容形式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淡化指导意识,只是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听从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提供解除烦恼的渠道,经常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征集金点子”、“争做热心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心育氛围。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他们认为心理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鼓励学生自助或协助学生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因此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心育笔记等,让学生抒发自己上心育课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甚至有的学校设立了少儿心理研究院,以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聘请心理小研究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既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促使他们自我疏导,深受学生的欢迎。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互动互助。他们相信学生虽小,但作为同一群体成员,他们互相拥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利用这种同伴经验,使学生互动互助,对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亲切性、模仿性,其效果往往比教师引导更大。因此他们或是开展“快乐共享”活动,请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广播站或演播厅,向学生表述自己的开心事,向学生奉献自己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或是开展“小小咨询员”活动,培训这些孩子的辅导技巧,轮流主持辅导室的工作,帮助教师辅导同学;或是组建一些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异质辅导小组,让孩子们在一起互动,既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可以因为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小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谁说在心理教育中他们只能是被动者?谁说他们不能成为心理教育的主人?当我们唤起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就会成为心理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
四、视角:从学生走向师生。
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是谁?不错,应该是全体学生。但我们工作的视角是不是也要仅仅局限于学生呢?不能!在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的心理困惑往往并非他本人心理发展不完善,很多情况是由于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他们产生症状的原因常常在于家长、教师的某些不当举措。如果和成人辅导一样只帮助来访者去适应环境,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必然会由于辅导者的指导而迷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如由于教师态度的粗暴,使得学生压抑、退缩,仅仅鼓励他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大胆、活泼起来,行吗?肯定不行,必须在加强学生自我意识咨询的同时,帮助他改变外部环境,比如敦促教师改变态度等,这个工作谁来做?在成人的干预模式中,辅导员是不需做的,理论上也不允许辅导员做。而在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中,你不做,行吗?只有通过辅导员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变外部环境(这和改变成人的环境相比较易),如针对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欠妥之处,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努力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于解除小学生的心理困惑才会有实质的帮助。可是,如果我们认为心理教育教师的工作视角只是学生,那又怎么去做这些事呢?
因此,我们要扩大心理教育教师的视角,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仅是对学生提供帮助,也应该对教师、家长甚至有关社区人员开展辅导工作。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育人工作的大系统中,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督促他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并积极参与,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情境。这方面,我校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并在学校中层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学校制定了各种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对全体教师承担的心理教育任务作了细致的阐述,并联合学校各处室分工负责,共同做好学校心理教育的管理工作。如校长室负责督促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以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教导处负责组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主性教学结构,并有机指导教师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政教处负责指导班主任民主管理班级,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班队活动,负责指导家长学校教师上好儿童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室负责进行心育研究,指导心理教育课教师上好心育课,优

[1] [2] 下一页


化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甄别高危学生群,对轻度适应不良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并做好教师心理保健工作。学校在每月教职工工作考核中将心理教育内容列入其中,以促进教师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样,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辅导,帮助他完善自我,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学校行政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敦促教师、家长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规范自身言行,以帮助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小学心理教育中还有许多课题,急需探讨,如小学心理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小学生心理辅导新技巧的发展与运用、网络学习给心理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我想,只要我们对小学心理教育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有了新的认识,就一定能够感受到小学心理教育这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前进的道路非常宽广。只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身的实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登上心理教育的“高峰”。
参考文献:
①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②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③宋宁著:《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2002年第1-6期,开明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 


【走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高原期”】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 - 战胜自卑,走出孤独08-17

走出生命教育的误区08-15

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08-04

走出优秀生的教育误区08-17

教育案例--走出雨季迷茫08-16

走出宅人的心理健康误区07-31

走出青春期的心理误区范文08-16

教育心理 - 教育心理学08-1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