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7 14:58:2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⒈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无论与哪一门课程整合都不是摆花架子,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离开了这一点,任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都是失败的。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上,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

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说信息技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培养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

⑴ 会利用资源学习;⑵ 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⑶ 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⑷ 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素养”?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点:

⑴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⑵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⑶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以上提出的信息素养包含的三个基本点,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中应该作到,也能够作到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⒋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和能力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长远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从理论上讲,可有以下三种:

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也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拓展、应用或巩固其他学科知识,这在以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现在,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汉字输入可以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学习;学习绘图软件可融入几何知识和美术知识;学习搜索引擎检索可让学生到网上检索某学科专题信息练习等。这种整合方式主要落脚点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⒉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都能起到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可分为五个环节。

⑴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如:社会、文

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在学习情境中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这里,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运动规律等并进行思考、

协商和发表意见。在这里,可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

⑶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

致。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⑷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这

里,可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进行知识重构。

⑸ 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在这里,可利用数据库建

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⒊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这种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总之,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学习的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下面分别讨论这三种教学模式所要求的信息环境和教学过程。

⑴“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八个教学环节:

① 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这第一步可利用网络的检索功能,检索资料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方式。

②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定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和计划进度)。这一环节可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写出主题学习计划。

③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学习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和评价等)。在这一环节,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要交换电子邮件地址。

④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的搜集)。这一环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器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

⑤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对大量数据可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去伪存真的处理。

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学生借助NetMeeting、Internet、E-mail、Chat、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

⑦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学生可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画图”、“作曲”工具;利用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

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评价的意见,修改并正式发布完成的作品。

⑵ “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是校际间的合作学习。基本

形式为: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教学过程如下:

①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

②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

③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④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各自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

⑤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NetMeeting、Internet、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相互交流。

⑥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学习总结。

⑶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该模式要求在因特网上进行网站开发的环境。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课程教学过程如下:

①组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权威网站、专题网站、专业网站和资源库等,对某一专题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

②利用网站、各类型的电子出版物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象动态资料等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

③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深入研究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专题学习网站。

④利用信息发布技术把所建立的专题学习网站向全校或社会发布。

⑤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讨论学习,学习者可利用已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⑥对本专题有兴趣的师生可利用FTP等网页上传工具把新成果加入专题网站中,使专题网站得到扩充和完善。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研究09-0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02-17

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08-2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03-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通用7篇)08-04

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08-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08-1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08-18

浅谈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08-18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