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让学校和家庭都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让学校和家庭都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7 15:39:2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学校和家庭都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虽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窄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让学校和家庭都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行为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⒈压抑心理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⒉自卑心理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⒊失落心理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4.单恋心理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5.嫉妒心理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6.孤独心理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7.从众心理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8.逆反心理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9.脆弱心理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以上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表现得很突出。

四.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⒈是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
  ⒉是基于生理特点;
  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⒈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⒉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⒊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⒍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 ,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⒎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从报刊杂志的报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已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团体重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部分学校除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外,还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许多中学还加紧派老师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老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老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

[1] [2] 下一页


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