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我的教案观

我的教案观

时间:2022-08-17 15:46:24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教案观

 

我的教案观

                我的教案观

 

教案和教科书、参考书一样,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教案编写,是一个教师备课、上课、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教案编写得好与坏,与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有关,其结果和教学质量也有一定关系。因而不少学校每学期甚至每个月都要组织力量对教师的教案进行多次检查评比,并且纳入量化考核内容,使其与教师的评优、选先、职称、奖金等都挂起钩来。这对于促使广大教师写好教案、备好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对教案的指导管理、检查评比、量化考核上,不少学校领导由于受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采取了不切实际的指导和不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甚至于采取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手段,使广大教师在备课问题上陷入了迷茫的误区,造成应付检查的现象泛滥成灾,客观上挫伤了不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和工作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

比如,有的学校检查教案,不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来评判,而是根据自定的统一标准,自设的条条框框,以及教案上的“表面文章”来评判定级。如不少学校就规定,教师每一课的教案上都必须写明教学时间、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课后练习等等。谁的教案符合这些条条框框,且写得多,排列整齐,字体方正,花样翻新,便是“好教案”;谁的教案不符合这些标准和条条框框,且书写量少,字不工整,缺少花样,便是“差教案”。只因这一“差”,便会遭到批评、处罚和扣奖金的命运。

曾有这样一件事。某领导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发现该校一些教师的教案写得少而“差”,有的甚至没有教案,便大为震怒,将此定性为“重大教学事故”。于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被撤职;教案少而“差”的教师被勒令停课反省;没有教案的教师被扣发工资和奖金,并且通报批评,让广大教师引以为戒。据说此事过后,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中考、高考结束,那些被学校大力表彰,并予以重奖的写出“最优”教案的教师,教学成绩却大幅下降;而那些教案最“差”的教师,其教学成绩却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也绝非偶然。

这就说明,教案的质量评价不能仅仅看表面、看形式,不能按某种模式去生搬硬套。教案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画等号,弄不好还会形成反差关系。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给教案一个实事求是的定位,首先要弄清教师备课的几种形式,要发现教师备课的个性特点。

一是创造性教案。这是有一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案,它是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巧妙布局的结果。这种教案有时长,有时短,有时整,有时乱,文面上龙飞风舞,圈圈点点,甚至有些杂乱无章,潦草难辨,但却处处闪耀着创造性的智慧光芒。教导处检查起来费力,领导们看着不喜欢,但这却是最有实用价值的教案,是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教案。

二是照搬性教案。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和一些懒得动脑的教师的教案,完全从参考书和有关资料上照抄照搬,一字不差,工笔正楷,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书面质量当然很高。这样的教案也有使用价值,但实在是一种效益低下的劳动——既然参考书上全都有,上课时把参考书带上照本宣科不就得了吗?照抄一遍无非是有所取舍,便于记忆,把人家的当成自己的罢了。然而这种教案在检查评比时往往要大捡便宜。由于是照抄照搬,字迹必然工整,排列必然整齐,内容必然充实,看着让人舒服,自然要多受表扬和奖励。

三是应付性教案。这种教案和第二种不一样,不一定供上课使用,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学校规定了几项内容标准,我就填写几项,完全中规中矩,符合要求。有些教师,课已经讲完了,完全不需要教案了,却在临近检查时突击“编写”教案,甚至雇请外人捉刀,为自己抄写教案。“编写”这样的教案,完全是形式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害无益。如果用这些时间去多读些书报,多搞点研究,多做些辅导,不是更有利于教学吗?

四是操作性教案。一些语文教师对某篇或某单元教材长时间反复地阅读钻研,达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境界,真正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了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可谓“胸有成竹”,于是,有的在教科书上眉批横批,圈圈点点,有的在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有的在习题集上标满了各种答案和探索符合。这些东西在教学中非常有用,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完全不必再写到教案上去以浪费时间。这样的备课,同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在检查教师教案时,忘记了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也忘记了实事求是、尊重个性的原则,而是采取了脱离实际,只看表面的一刀切的做法。他们对创造性教案不予重视,反而予以批评和责难,量化打分自然最低。对那些为了方便教学而写满课本的教案更是视而不见,甚至指责其“没有备课”、“不负责任”,量化打分居然是0。对于那些照抄和应付性教案,却大加赞赏,树为典范,量化打分自然是优等。至于这些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所起作用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却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教案“差”而教学效果佳,有的教案“优”而教学效果差,形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去反思和总结。

不切实际、违背科学的教案检查和量化考核办法,只能使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泛滥成灾,并且鼓励和助长了一些教师照抄照搬应付差事的不良风气,挫伤了一些教师备课的创造性、实用性和个性特色,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和教案检查的初衷大相径庭。

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误区:备课就等于写教案,没写教案就是没有备课。某地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在几千人的教师大会上就说:“没有写教案,就是没有备课;没有备课怎么上课呀?那就只有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完全是一种不懂教学、脱离实际的外行话!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他要上课,必然要做好充分准备,而这种准备绝不仅仅是在认真写教案上。他对教材仔细、深入研读,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烂熟于心,这不是备课吗?为了吃透教材,去翻阅大量资料,补充大量知识,这不是备课吗?他在一篇课文中写满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字缝间,天地头,密密麻麻,圈圈点点,这又要付出多少智慧和心血,这难道不是备课吗?他要讲一套试题(包括作文),他在试题上标满了自己钻研的答案要点和知识解析,使得讲评起来十分方便,难道不是备课?总之,备课并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并不等于备课。把讲课的知识内容写在教材上,写在资料上,写在随笔上,写在心里头,写在卡片上,也应该是备课,而且是更便捷更高层次的备课。所以,检查备课情况光靠检查教案本身是查不出什么问题的。

这样说是否就不要教案了呢?当然不是。一般地说,大多数教师都需要教案。有些教师喜欢写教案,不写教案便上不成课;有些教师不写教案,喜欢把上课要点写在课本上、卡片上等,不写教案课照样讲得不错。我们又何必强求一律呢?

[1] [2] 下一页


笔者认为,正确对待教案的做法是:平时要提倡和鼓励教师努力备课,写好教案,尤其强调年轻教师要认真写好教案。对教案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规工作,但是要掌握教学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在面上强调统一的同时,还要提倡教案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案编写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要重效果,轻形式,不能用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手法,去逼迫教师削足适履,掩埋个性,跟着搞形式花样,这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