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时间:2022-08-17 15:48: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安徽枞阳横埠中学 王华斌

[引子]

语文课:美的流失与回归

每个语文教师大概还没有忘记,上个世纪末,中学语文面临着一场剧烈的阵痛和嬗变:全国许多报刊纷纷载文批评中学语文教学,甚至有人指责中学语文“误尽苍生”!多么沉重的字眼,令人触目惊心。就连《人民日报》上也发表文章:《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问的虽是大学生,根子却在中学,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一时间,语坛嘘声一片,有人质疑师资,有人抨击高考,有人强调民族化,有人提倡科学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还是让我们听听学生的感受吧!

──语文,我不感兴趣,也讨厌上语文课。

──其实,我挺喜欢语文,特别是课本中的那些好文章。但听老师一分析,我反而觉得味如嚼蜡,意兴全无。

──语文吗,我基本不学,考试完全凭运气。运气好,兴许能考个三位数;运气不好,也能捞个及格分。反正又不考书本,有时间不如多做点数理化习题。……

够了,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语文课,的确出了问题。浪潮过后,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激情褪去,我们尤其要理智的反思。时光虽不停地流逝,尘埃却并未落定。所以,我们仍要追问:语文课,你到底怎么了?

[语文课:弊在美的流失]

多年以来,面对一篇课文,我们已习惯了介绍背景、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艺术特色,一切都那么驾轻就熟,从容自如,井井有条,头头是道。于是,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我们压根儿就忘记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青草,闪亮着生命的光泽;村庄里,田野边,一棵棵桃树杏树梨树,争妍比美,繁花满枝;在簇锦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正所谓“枝头春意闹”;柔和的春风吹拂着,像母亲的手在温和地抚摸着你的脸颊;和煦温馨的空气中,氤氲着花香草香泥土香,回荡着各种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飘来牧童清脆悦耳的短笛;绿草如茵,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戏,踢球赛跑……啊,大自然是多么美丽,生命是如此美好!活着,真好!面对这一切,我想,每个学生,只要他心智正常,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都会心驰神往、兴味盎然!

当我们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祝福》表现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时,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祥林嫂精神上所遭受的煎熬,内心深处窒息般苦闷,痛苦无助的挣扎和置身荒原般的孤独;“我”思想中自责自省与自解自慰的矛盾冲突;长工、柳妈以及鲁镇的人们那种“看客”的冷漠和麻木,一样地“被吃”而浑然不觉、愚昧无知;还有几千年来中国人苦苦追求的“暂时做稳奴隶”的生存状态。这种穿越时空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这些关乎国家民族何去何从的重大命题,我相信。是每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中学生无法回避也不会回避的。这一切,又怎“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二词了得?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上肢解课文,架空分析,重说教轻文本,重讲解轻感悟,重形式轻本质,看似深刻的教条化,貌似科学的简单化,使得本应血肉丰满的形象变得干瘪刻板,本应深邃睿智的思想变得苍白贫血,本应细腻丰富的情感变得单一枯燥,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天天丧失;于是,学生打瞌睡看小说做数学题;于是,武侠言情大话西游搞笑调侃之风劲吹校园;于是,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感悟力淡薄,趣味爱好低俗,语文素养下降。

面对这一切,我们痛心疾首,无可奈何;我们不甘沦落,反躬自省:问题出在哪里?根本问题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甚至剥夺了语文的“美”,使它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鸡零狗碎的分析,繁琐无谓的训练,虚假矫情的写作。

[语文课:呼唤美的回归]

我们寻寻觅觅,我们上下求索: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实现语文课上“美”的回归。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美并不是很神秘,她可能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声的赞叹,或者是师生间一个默契的眼神。美也并不太遥远,她是茅盾笔下挺拔正直的白杨;她是苏轼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让敌军“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她还是李白那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然断喝。美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还是一种力量,她可以让怯懦变得坚强,让狭隘变得开阔,让卑劣变得高尚。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应该而且必须是美的。

一、感悟想象:品味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想象,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融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并与之产生和谐统一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轻松愉快得多。

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不妨反复地进行涵咏品味,并借助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皓月当空,给世间万物镀上一层银色,笼上一层薄纱。月光下,绿叶田田,荷花亭亭,清香袅袅,月色溶溶,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柔和,朦胧恍惚,富有诗情画意。多么优美迷人的月色,多么令人陶醉的夜晚!沉浸在这般美好的境界之中,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心醉神迷,觉得韵味无穷,怎么可能会讨厌语文,痛恨语文课呢?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茫茫沧海,是不是能够激起年轻学子的凌云壮志,开启他们博大的胸怀?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是不是也能唤醒同学少年的高洁情怀,养成他们美好的节操?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诚然如此,类似的例子,课文中不胜枚举。

美,不仅仅在大自然中可以寻觅捕捉,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中也随处可见。当我们看到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青布长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联想到自己那辛辛苦苦为生活奔波为全家操劳的父亲,一样地深沉无言的父爱,怎能不会令我们心头发热、眼里发酸?当杜甫蜗居于风雨飘摇的茅屋,在饱受凄风吹刮冷雨淋漓之苦时,仍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呐喊时,那种宁愿自己冻死而念念不忘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有谁不会为之折服为之动容?体味这种崇高的精神美,无疑会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语文,让学生在自觉自主的状态下享受美。

二、比较辨析:鉴赏美。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的确,对美的鉴赏也是如此。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比如,同是描写莲花,有侧重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有重在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情操;也有意在引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思乡之情: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都是古典诗歌,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壮美,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也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美: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均为秋景,在亡国之君李煜的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色是落寞的、懊悔的;在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眼中,“秋风惨惨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秋凉”,秋色是悲凉的、凄惨的;在民主主义革命者秋瑾的笔下,“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是刚劲有力的;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笔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是豪迈乐观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的不同特点风格进行理解辨析,会使我们的审美行为更富理性,更具目的性,从而达到感情与理智、直觉与自觉相统一的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三、融会贯通:创造美。

学习的全部在于运用,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人民教育家陶行

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课文,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我们不妨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境描写出来。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厌弃了官场而退隐的诗人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屋,这所房屋也许并不奢华,但颇有田园之趣。院墙周围筑了一道矮矮的篱笆,篱笆下面种上一丛丛菊花,那菊花开得正灿烂呢!诗人站在篱笆旁边,俯身采摘几枝散发着阵阵幽香的菊花,不经意间一抬头,那静卧天边笼罩在一片蒙蒙的暮霭之中的南山便映入了眼帘。天空中,一只只飞鸟正结伴还巢,不时地传来几声清脆的啼鸣。即使在熙熙攘攘的地方,诗人也并未感到有什么纷扰,反而体验到了一种心境的静谧与恬淡:什么红尘中的功名利禄,什么官场上的我虞尔诈,早已幻化为昨日的云烟!面对着如此多情的菊花,徜徉在这般美丽的黄昏,诗人醉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生如此,夫复何求?”这段文字,显然是学生在感悟品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以散文的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非常鲜明地带有学生个人的审美创造。

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适宜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有表情朗读,它既是一种美的欣赏,又是一种美的创造。还有演讲、表演等形式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美的能力。学生进行的书法练习,也是一种典型的创造美的活动。特别是作文教学,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创造出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境界。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创造美”放在更高的层次来观照。因为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是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以一种“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美”的心灵来拥抱人生,以“美”的激情来面对世界,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或许也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结语]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泊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的确,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感悟美,要引导学生领略美,要鼓励学生创造美。我们期待,让语文变得更美,让学生变得更美,让世界变得更美!

(来源: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