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7 16:20:4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识字量从原来的170个增加到400个,并且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识字要求的这一变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提早阅读无论是对学好语文还是其他各门课程,无论是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学完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小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这无异于给儿童插上了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翅膀。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课内外,殊途同归为识字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每一课的识字量都较少,只要一课时就能学会,任何一个字我们都可以在课内进行强化教学。然而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课文数量多了,篇幅也长了,生字量也随之加大,如果勉强用这种方法教学,就会出现不断地“顾此失彼”的情况: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他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少了,又怕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应该树立“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

1.用好教材。

人教版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丰富的“功能齐全”的识字内容,教材在编排设计上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识字:(1)大部分汉字在教材中都反复呈现,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生字;(2)即使个别生字学生暂时遗忘,由于课文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注音,他也可以借助拼音进行回忆;(3)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识字单元训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寻找规律识字。像《语文园地二》中“我会找”一题,要求把带“氵、扌”的字分别找出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找“果子”过程中掌握了规律,巩固了汉字。用好教材识字,应该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2.走出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复现频率,从而巩固生字。如找找广告牌、包装纸上有哪些刚学会的字?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与歌词,哪些字是认识的?我还鼓励学生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虽然学生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汉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字与字的关联之中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

通过实践发现,原先比较生疏的汉字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反而又能比较熟练地认出来了。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都会认了,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刚入学的儿童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我两个半月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一个有近五十位学生的班级,教师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