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时间:2022-08-17 16:24:0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陪着儿子看了好几集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不禁为远在大洋彼岸那群动画创作者天才般的创造力和幽默品质而折服!两岁多的儿子完全被那有趣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可爱的形象迷住了。你瞧,他老吵着要放动画片,只要打开VCD,他的眼睛一眨不眨,有时还坐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情趣与理智——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说开去

儿子这副着迷的样子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不能制作得像动画片一般迷住花朵般美好的孩子这不单是介质的变化和制作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问题。我们的教科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认知结构和情感品质。或者说,既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又要以色、香、味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喜欢动物几乎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似乎很重视这一点。教材中的动物们一个个在孩子们面前闪亮登场。但笔者感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是理趣大于情趣。很多时候,它们仅仅是传播知识、训导为人处世原则的手段和工具,缺乏一种动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

像《小猫种鱼》《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鹤》《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都是想借动物们的言行举止向小孩子传授简单的科学知识,从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充满激情的想象和创造,而是一个穿着动物的外衣的博学之士在向孩子们作科普讲座。

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种寄寓型的动物。这类动物活动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它们的背上都背着一个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全然不像前面提到的猫和老鼠那般无拘无束,个性鲜明。这类课文在教材中简直是俯拾皆是。如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孩子们做事要善于想办法的“乌鸦”(《乌鸦喝水》),说明不要见异思迁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让孩子们从小抛弃坐享其成思想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说明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小猫”(《小猫钓鱼》),揭示人各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驼骆和羊》,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美丽的公鸡》,暴露自我炫耀者丑态的《骄傲的孔雀》,让孩子们明白跟恶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狼和小羊》,知道不要相信坏人的《会摇尾巴的狼》,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的《狐狸和乌鸦》,懂得对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分析和验证的“小马”(《小马过河》),等等。

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科学启蒙和人生养成教育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这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设想一下,即使我们把上面提到的教材中的篇目都制成动画片,它们有《猫和老鼠》那样让人着迷吗我看未必。这些动物们的脸上没有幽默,没有滑稽,没有生活中的真情真趣,有的只是一脸的严肃。他们像一群参透人生的智者,借着动物的口吻向纯真的孩子们作人生的指点和忠告。在这里,猫非猫,兔非兔,孔雀不是孔雀,公鸡不是公鸡,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箴言警语的传声筒。他们的形象似乎还有几分童真,但只要一说话,便是一个地道的饱经沧桑的老者。我不知道正处在生命黎明时分的小孩子能不能亲近这份老成和持重

这么多富有理趣的动物是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不谋而合的。若拿“文以载道”的标准去审视《猫和老鼠》,这部迪斯尼巨片的思想性是不是要打折扣如果你想从这部片子中去寻找所谓的高尚品质、人生哲理、处世原则的话,那将是徒劳。在我看来,要说《猫和老鼠》载道,它所承载的是一种透明的童真与童趣,同时这里所折射的是一种美国式的机智和幽默。

长期以来,我们所认同的“道”总是一种端坐于圣坛的理想人格,很多时候是一种让人仰之弥高的价值取向。小学教材里的这类寓言型的动物,之所以不及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们那么真切、自然、可爱,原因就在于我们对“道”的理解比较功利和肤浅。

一个小学生告诉我,他听老师范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却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

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

记不清哪位诗人说过:一个大哲人在临死前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其实是一个童稚皆知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小学生还刚刚迈步,有很多成人们自以为深邃无比、举足轻重的道理他们在生活中会慢慢体会得到的。我们有必要不顾他们的阅读趣味而喋喋不休地说理布道吗笔者以为,小学语文课本里呼唤更多的有真情、有真趣、有真味的动物形象,我们的课堂里同样要少些理性说教,多些情感共鸣。

一旦树立了这种观念,我们就不会勉强孩子们去揣摩句子的思想含义,更不会让他们背着“文以载道”的沉重包袱而在作文中大肆地编造好人好事,当然也就不会草率地把写蚂蚁搬家之类的文章判为主题不积极。

是的,语文课必须挣脱人为的理性羁绊,要用文学的形式把美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要让他们像喜爱动画片一样喜爱手中的语文书。

(黄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