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寒假备课专辑三

寒假备课专辑三

时间:2022-08-17 16:25:5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寒假备课专辑(三)

寒假备课专辑(三) (第八册教学设计二例)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 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 绿 ”。)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 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   )苏堤绿得(  )花港观鱼绿得(  )      (   )        (  )             (  )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 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福建省安溪县林姗姗 林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 教学流程 一、 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 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   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  刘玉楷、林润生) 3、  激活生活体验  表达生活感受                   ——《积累·运用七 》习作教学设计(五年制第八册)   一、习作目标   1、通过习作,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 3课时(指导2课时,讲评1课时) 三、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从联系生活开始,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表达欲望。老师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一个人在家,第一次去旅游,第一次上电脑课,第一次没完成作业……(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演示)有的“第一次”没留下什么印象,有的“第一次”却弥久日新,历历在目。这堂作文课,我们就来写写最难忘的“第一次”。 (二)指导选材,开拓思路 1、独立思考。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想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列出3—5个,再想想哪一个“第一次”印象最深,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时,每个人讲自己的3—5个“第一次”,并说说其中哪一个“第一次”印象最深,然后小组评议。要引导学生从其他同学的交流发言中得到启发,重新思考自己的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什么。 3、大组汇报。大组汇报时,教师要意识进行归纳,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如,可按生活范围归纳:家庭,如《第一次烧菜》;学校,如《第一次当升旗手》;社会,如《第一次让座》;大自然,如《第一次爬山》等,又如可按不同感受归类,或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或享受生活的愉悦等。 (三)指导构思,突出重点 1、激发情感。在指导构思前,老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到表达感受的重要性。比如,老师可以这样说,有的“第一次”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有的“第一次”却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当时都有强烈的感受。有的“第一次”,带给你的是成功的喜悦,有的“第一次”,是失败的痛苦,有的“第一次”,是享受生活的愉悦,有的“第一次”,却留下诸多的遗憾,……我们写“第一次××”的作文,就要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2、明确要求。让同学们读一读“习作”第二自然段,明确本次写作要求,一是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题目可以用“第一次×××”,也可以另外定,如《第一次旅游》,也可以用旅游地作题目,如《游孔庙》《游解州关帝庙》《游清水岩》等。三是写完后要改一改。要让学生明白,写出自己的感受,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3、独立构思。同学构思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构思,如有的喜欢列一个提纲,对着提纲想;有的喜欢自言自语;有的喜欢先把重点段写下来;有的则可能喜欢画几笔简笔画,用简笔画激发自己的灵感,…… 4、大组交流。可先交流一两篇有头有尾有事情经过的习作,评议重点有二,一看是不是把事情说清楚,二看是不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后面的交流,只交流写感受的部分。 (四)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要注意个别指导,侧重帮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对比讲评,修改提高 1、在批阅作文后讲评。可用对比讲评的办法讲评作文。讲评可分两个层次:(1)怎样把事情写清楚;(2)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独特的感受。两篇用来讲评的作文一好一坏,优缺点明显对应。好的作文可从本次习作中选,差的作文不要用本班学生的作文,可由老师“杜撰”一篇,以适合讲评。讲评时,可就如何写感受作适当延伸:写感受,可在篇末集中地写,也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结合着写。比如写《第一次一个人在家》,白天,做完事没事做(感觉寂寞、无聊),晚上,害怕坏人撬门(恐慌—镇静),最后谈感想(要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胆量,培养独立能力)。 2、学生修改作文,重点修改感受部分。 3、学生朗读写感受部分,全班评议。        (福建省安溪县  林丽卿 林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