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3-02-27 11:33:1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 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 , 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这种由单一性( 工具性 )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语义逻辑 
    我们先做一个语素分析 : “人文”分开来说 , 就是人与文化 , 人当然是文化中的人 , 人当然属于人类 , 但人也是个体的  文化当然是人的文化 , 人的文化也可依此而分为个人的文化与类属的文化。因此 , 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因此 ,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 , 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满老师认为 : 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 情、意等方面 ,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 :" 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 " 还有人认为 :"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 , 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 ,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 , 人文性意味着 : 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 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 , 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具体而论 ,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 :(1) 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 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 (2)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 , 在语文课程中受到人文关怀 ,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 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 (3) 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 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 念。
    二、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
    首先 ,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 , 提高教师素质。倡导人文性 , 势必打破 " 教师中心 " 和语文课堂中的 " 权威主义 "" 话语霸权 ", 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 , 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  倡导人文性 , 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倡导人文性 , 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 " 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的道理 , 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 , 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  倡导人文性 ,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 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 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 ,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 , 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 , 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 ,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 人。因此 , 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 , 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 ,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 , 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 " 人 " 。此外 , 强调人文性 , 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 , 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 , 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再次 ,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 , 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 , 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 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 , 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 , 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 ,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 外 , 倡导人文性 , 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 " 知识实用主义 " 观 , 强调非实用知识 ( 如古代诗文 ) 的教学 , 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施规范
    (一) 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 在课程目标上 , 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 , 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 , 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 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 使语文教材人文化 , 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 想象世界 , 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 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 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 , 作为教育者 , 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 应切忌形式化、模式化、 机械化 , 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 , 以人为本 , 成为课程资 源的组织者 , 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二)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
    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 , 我们认为 , 应在教学中完 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 ,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 , 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 " 假 " 体验 , 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 , 势必转变这种局面 ,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 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 , 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 ,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 " 授 " 与 " 受 " 的关系 , 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 , 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 , 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 , 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 ,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 " 课堂权威 "" 话语霸权 " 转变为 " 课堂民主 "" 心灵沟通 "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 , 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 ? 说自己读书的心得 , 说肺腑之言 , 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 , 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 , 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 , 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 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 三 ) 在学习方式方面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 , 将会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 , 是失去人文性的学习 , 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 要体现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 使悲剧不再重演 , 笔者认为 , 主要应从学习的三个维度人手。
    首先 , 应在学习时间上倡导人文性 , 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时间制度 , 体现学习时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 如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形设置长课和短课。同时还应注意在语文课程中合理把握师生时间比 , 多一些时间给学生 ,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 , 应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 , 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 , 拓宽课堂空间视野 , 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 , 走出教室 , 走出校园 , 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 , 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 , 应在学习程序上倡导人文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 , 变教师强制下的被动学习程序为学生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程序 ,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这一基本理念。
    ( 四 ) 在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 , 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 在评价过程中 , 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 , 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而论 , 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 , 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评价不仅仅是师生评价 , 还应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 , 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 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 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 纠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偏差 , 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 ," 提 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1] [2] 下一页


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三是评价内容全人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 ,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 尽量从正面引导。值得注意的是 , 在运用积极性评价过程中 , 还要有全人观念 , 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 , 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 , 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即应给以进步性评价 , 只有这样 , 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2
    

上一页  [1] [2]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相关文章:

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价值的整合08-24

人文性: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回归08-08

实施人文性评阅让学生乐于写作08-03

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08-17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08-17

主体性·艺术性·效益性 - -谈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08-17

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08-07

初中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再探究08-15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