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重视研究本体,探求根本出路

重视研究本体,探求根本出路

时间:2022-08-17 16:42:0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视研究本体,探求根本出路

新春伊始,几位青年教师走访了首都师大中文系语文教育学教研室主任饶杰腾教授,请教有关语文教改的 问题。下面把访谈实录的一部分内容提供给我刊的广大读者,旨在沟通认识,开阔思路,共同探讨语文教改存 在的矛盾和发展方向。
    * * *
    ▲您怎样看待当前语文教改的“热点”和“冰点”?
    ●你说的“热点”,大概指的是引起普遍重视,并力求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冰点”是指被忽略了 的重要问题。目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点的,恐怕不很多,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却不少。
    ▲您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呢?
    ●好。当前,要进一步重视研究语文学科本体,把我国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特点、规律逐步摸清楚。语文学 科的位置在哪儿?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似乎早就明白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是这个立足的基本 点容易被忽略,从根本上出岔子。
    1990年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中说,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 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这个提法非常之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 科不同:第一,它是中等教育中关键性的主要学科,是其他学科(包括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基础;第二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蕴含着浓烈的民族感情。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坚持 不懈地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炽热的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里。因此,教师本身先要真诚地热爱祖 国的语言文字,那种“语文课没感情”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更是如此,就连《中国 石拱桥》《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说明文,也是饱含着作者的感情的。对这种感情不去感受,语文教育就没有 了脊椎骨。如果高师中文系只管传授一般的学科知识,中学只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来教,而不从母语的角度来教 育,是从根本上背离学科设置的宗旨的。
    ▲教师激发不出感情,原因是什么呢?
    ●知之太少,独立钻研也少,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和教案汇编,吃现成饭。对汉语文化的结晶体——课文 ,自己没有读进去,怎么能激发出感情呢?
    ▲教学参考书越编越厚,快把教师独立思考的空间挤没了,看来这里面隐藏着危机。怎样加以扭转呢?
    ●这样的教学参考书误了老师,也误了学生。如果能编出一套半成品式的教学参考书,让教师能把备课和 文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况会大不一样。例如,对《读孟尝君传》这篇课文,编者可以从六方面提供参考 资料:①司马迁对孟尝君“好客”的评价;②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对“士”的分类;③王安石的《上 仁宗皇帝书》中对人才的看法;④古代序跋的特点:“序贵精实,跋贵严洁”;⑤周振甫的《文章例话》中提 到的关于承转的古代笔法:接处用提法;⑥叶圣陶、夏丐尊的《文章讲话》中,有关“文气”旺盛的论述,以 及金圣叹对这篇千古奇文的评论。这样一来,所给的不再是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那一堆东西,而是从更 高的层次上,为教师提供研究课文的基础,使他们能尝到钻研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激情。提供这种半成品式的 教学参考书,是培养有钻研精神,对祖国语言文字有浓烈的情感的新一代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吃别人嚼过的 馍不香,自己不作钻研,势必难以深入浅出,只能作表面文章,教学效果怎么会好呢?这正如林砺儒先生所讲 过的,知之深,才能取之精而用之妙。
    当前,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怎样利用师范院校培养、工作中的继续教育、教学参考书导引等条件,帮助师 范生和教师深入语文的内核,去体会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这种积淀和修养,有与没有,讲起课来很不一样 。
    ▲钻研课文以后,有了心得,要不要讲给学生?
    ●是担心“满堂灌”吧!现在,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怎么讲,似乎一讲就是“灌”,就是注入式:一问 就变成启发式,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这是很大的误解。讲,是不可缺的。讲得好,应该具有启发性,而问得不好,反倒成了注入式,标准在于 能否使学生“奋发”、“自动”(徐特立语)。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时雁行认为:所谓的讲,就是抓住课文的 精要,讲出课文的精华,教师要讲得精采。可见,讲得少并不等于精;精的标准,包含在“精要”“精华”“ 精采”这三个词里面。讲,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面临两套“教材”。一种是物化的,指语文书; 另一种是“活化”的,也就是教师的“讲”。如果那三个“精”出不来,广大学生就少了一部活化的教材。
    总之,要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培养对祖国语文的深厚的感情。教师有了这样的“情”,就能引发学生的 “情”;有了“情”,何愁学生对语文课没兴趣呢?师生双方都没有“情”,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很难奏效的。
    以上,我从一个方面,结合实际问题谈了重视研究语文学科本体的重要性。目前,这种研究有待深化,尤 其要与解决语文教改的现实矛盾挂上钩。比如,张志公先生提出,要建立实际应用的语言知识系统。那么,它 与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各门学科是什么关系?和语文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以 前搞“八字宪法”,注意抓“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方面的知识,收获有,但不怎么大。为什么收获不大?吕 叔湘先生讲过,近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研究的方法是静态分析。他号召,不但要研究语言本身, 还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语文教学研究,重点不在语言,而在“言语”,也就是要研究学生怎样使用语言 。建立语文知识系统,要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目的。然而,过去语文知识教学往往停留在静态分析上,更多 的没有研究如何教学生使用语言。语文教学研究是在近代语言学的影响下搞的,因而埋下了一些深层的矛盾。 预计,这个问题,在中国语文学科走向独立100周年的进程中,应该也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个问题不解 决,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没有根儿。
    ▲对15年来语文教改的情况,您能不能从一个侧面简要地评论几句?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作了多方面探索,研究之深,实验之广,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特别 是引进某些外国的教育理论,在本土上作“嫁接”的尝试,十分引人注目。
    语文教改始终面临着“分析”与“综合”的矛盾。
    80年代中后期,因为有感于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科学分析,所以集中强调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开始注重研 究“知识点”及其排列分布的格局,把这种“分析”的思路体现在教材编写上。其代表作,是1988年秋、1989 年春印行的人教版统编教材修订本,它初步建立了单元综合训练体系,是有历史功绩的——在“知识点”的分 割,确定点、面、线、体的联系方面,向前迈出了一步。这套教材广泛使用,引发了对建立单元教学模式的研 究和实验,短短几年之内,见诸报刊的研讨文章多达数百篇,逾百万言。其中,在阅读教学单元模式的研究方 面进展较大。但是,怎样在单元教学中处理好写作训练、思想教育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 产生了程式化的倾向。如何使单元教学能结合母语教育的基本特点,实现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这还是有待解 决的难题。
    于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又传出了张扬人文精神,回归传统的呼声。例如,《中学语文》杂志上展开了关 于重视语感训练的研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反响。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从传统的“多读多写”,踏上在知识指导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依归的教学之路, 这是一次飞跃。矛盾的焦点在于——不是要不要知识,而是要什么样的知识,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怎么运用 这些知识。90年代,应该有一个转机,这就是实现民族化和科学化的统一。我们不能只是从中国看世界,还应 该注意从世界来看中国。世界的潮流是:在活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
    ▲看来,我们又回到加强语文学科本体建设的话题上来了,对吧?
    ●是的,强健和完善自身,尔后谋求远大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构筑有实用价值的语文知识体系。现在已经 有了阅读学、写作学、思维科学等等,提供了分门别类的知识基础。对它们要加以改造,融化,逐步形成语文 学科的知识系统。而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拼凑。
    从这个意义上讲,单元教学体系同语感教学体系相结合,可能会促使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一次飞跃。单元教 学的知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使外国的教育经验化为中国自己的血肉,另一方面吸收我们传统的有益的 经验。不管单元教学体系存在着哪些漏洞,语感教学具有哪些长处,两种尝试相结合都将酝酿着语文教学改革 的新的突破。
    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应该珍惜每个阶段留下来的东西,不要一切从零开始。特别是刚刚走过 来的这15年,每往前迈一步,都有其背景,都有其合理的因素。要理清语文教改的发展轨迹,使新的突破成为 历史发展的必然。另外,广大语文教师创造的语文教改经验太多了,太丰富了,有的确乎是太精采了,对此, 我们还缺乏梳理和总结。“循前”也是“顾后”,使咱们的语文教改的步子迈得更加扎实。

重视研究本体,探求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