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时间:2022-08-17 17:01:2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用真挚的微笑表现出对他们的期待与信任,“没关系,大胆讲”给予帮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用“妙极了、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聪明”等发自肺腑的激励性、赞赏性语言鼓励他们;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有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这个结论有问题时,教师就亲切地问:“有什么问题?”。该学生又楞住了:“我一时还没想清楚,也许没错。”这时我微笑地说:“我们可不能迷信书本,既然有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挖掘里面的问题,来个寻根问底,好吗?”此时,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了,兴趣倍增,共同琢磨起这句话,终于找到其中的不完整性——如果另一个因数为0,结论就无法成立。 
在浓浓的探讨氛围中,师生成为了朋友,同学、知己,学生的思维暴露无遗自主参与探索之中。反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将会“随波逐流”。下面就是一个案例: 
前不久,一位教师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给我的感触颇深。巩固练习题中有一题: 
求        6     的面积。   板演的学生列成: 6×4=24(平方厘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 
   4    3      一阵哄堂大笑,笑毕,又有一位学生A说:“我可以证明他的做法是错的。” 
                  却又莫名其妙地引发一阵嘲笑,这位学生只好难堪地坐下了。此时,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求?”全班齐答“底×高”,师又强调:“能不能用底×邻边吗?”“不能”订正完就此了事。 
课后,我问学生:“你们上课时,第一次为什么发笑呢?”“他做错了呗!”,我又问:“那第二次呢?”“A说可以证明6×4是错的,谁不知道应该用《底×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要证明吗?”。接着,我找到学生A,他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我想,底×邻边是求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的面积,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4,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相当于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我还发现把它拉成长方形,面积还会增加”。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是可怕的嘲笑声已深深刺伤A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摧毁了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 
可见,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一潭死水”的课堂,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营造一种自主的氛围,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设置动画情境:《海尔三兄弟在森林里同时发现三箱分别标有长度为:0.1米、0.10米、0.001米的金条,海尔兄弟都在想:“我应该把长的金条让给我的好兄弟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标着0.1米的那箱金条。这时,智慧爷爷出现了,他看到这个场面,就哈哈大笑。》师问:智慧爷爷为什么要笑呢?生:“因为这三种金条实际是一样长的。”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呢,你们能验证吗?”这样,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多种验证方式: 
1.量:用米尺进行验证。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1分米;0.100米=100毫米=1分米。 
2.涂:用方格纸操作验证。 
3.比:用数位顺序表验证。 
4.说:从小数的意义上说明。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测量”活动过程中,可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测量一间教室的长有多少米?”学生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1.可以使用步测,用“步长×步频”。 
2.可以使用卷尺测量。 
3.可以使用米尺测量后累加。 
4.可以并排课桌或椅子,进行估测。 
5.可以拉绳子测量后,再测绳子的长度。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设计一道开放题:“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请你设计一间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它的长是___米,宽是___米。”,片刻思索后,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1.长48米,宽1米;2.长24米,宽2米;3.长16米,宽3米;4.长12米,宽4米5.长8米,宽6米。此时,我并急于评价,而是鼓励学生“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学生顿悟:“长48米,宽1米的教室,我们怎么上课呢?”,这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交流,其他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排除了不合理的设计。在这样一个轻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方式灵活了,知识网络体系也得以构建了。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