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沉默是金吗

沉默是金吗

时间:2022-08-17 17:04:1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沉默是金吗

由“沉默”引起的反思(“沉默”是金吗)   [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看到课堂中出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在讨论交流式教法的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样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担心。记得曾在一堂数学统计课上,讲到这样的一道题: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0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 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从中知道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 生2: 我还知道星期二该商店衬衫的销量最少。 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都休息,所以有时间上街买东西。 ……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取什么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该衬衫的质量一定很好、该商店的老板很会经营、该衬衫一定价廉物美,顾客很喜欢……,但学生为什么却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它的呢?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 反思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反思二: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反思三: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反思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里和思维的灵活性。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评价结果的呈现有定性与定量两类。在低中年级应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在高年级则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评价时应采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要多元化:   “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  培养儿童自主性的十个方法
1、给儿童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2、给儿童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3、给儿童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4、给儿童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5、给儿童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6、给儿童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7、给儿童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8、给儿童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9、给儿童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10、给儿童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一)为什么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使他们产生兴趣,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
  2?是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到实现“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3?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1)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         例如,学习“统计图”后,我们安排了“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到市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然后将收集来的数据制成“市区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行车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