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8-17 17:13:15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化”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研究针对教师素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之间的交叉关系, 从“教师素质优化”、“德育过程内化”、“教学过程同化”着手探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之间的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 内化 同化
一、 前 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个体和整体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最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迅速开展,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其中开展各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心理辅导是探索的重点。其主要形式有以班级全体学生为主的集体心理辅导和以学生个体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前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后者以补救性、矫正性辅导为主,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自1991年以来,郁达夫中学在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的影响下,开展了“以了解每个学生为前提;以小组活动为形式;以帮助、了解、自助为基本原则;以形成学生参与并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防治相结合;个别咨询和全体教育相结合;帮助和自助相结合;尊重和理解相结合;聆听和疏导相结合。”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组,确定了实验班级,并参加了 “杭州市中学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BSJ04-92017-92063)。我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教师总结了自己的辅导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效应?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弱点和问题,仅仅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来解决。这非常容易形成为“心育”而“心育”的局面。从对我国教育实情分析来看,单纯的开展心理辅导,并不能充分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在目标定位上还是在途径探索上,不能局限于单一的途径,而应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展开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教育相互交叉,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之上,为发展人类社会文化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教师。因为“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人的任何行为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受多个方面的影响,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在教师的正常心理引导下不断强化,才可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①从而营造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据此,我校在十年的探索中,特别是近四年来,不断吸收上海、北京、杭州、石家庄及全国各地的经验,积极参与富阳市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推广的整体研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逐步明朗化,逐步走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初步建立起以“三化”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步骤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逐步构建以“三化”为主的工作模式及其操作程序:一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的优化;二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并以此为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品德的内化;三是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并以此为手段,提高各科教学过程的实效,提高学校各科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科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的同化。以下简称“三化”。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的重点是对近四年的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围绕“三化”进行总结。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全面素质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1998年5月4日和6月1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前提下,提高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理论,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强调以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旨在重视学生个体身心差异的基础上,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强调就每一个学生全面或整体而言,各种素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的素质是多种素质和谐的整体结合,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②
2、教育社会心理学原理。教育社会心理学揭示了"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群体和教育行为三者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间特别强调教师的心理角色、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教师的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相互作用,构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学生以教师的现状为基础,与自我期望循环运行达到整合。当人际吸引成为师生互动的主力时,正向效应便应运而生。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己职业的信念,同时,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自觉调整自身心理和行为,这对学生发展起着重大作用。③
3、教师效能感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来源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概念(Bandura.1977)。Bandura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根据Bandura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Gibson(1984),Ashton(1985),Woolfolk(1990) 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成分,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人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高低的判断。迄今为止,国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是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如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活动更投入,也更易采取民主的方式。正因为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所以反映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由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因此,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教师心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④
4、人本主义心理原理。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与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休戚相关 ,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认知方面的因素,认知过程本身是一种智力发展过程,智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的观点,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把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⑤教师教学的直接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而学习过程中,应排除强制手段,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并注意对学生责任感、自尊心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过程和成果
本研究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基础上,主要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基本思想,以教师素质优化为前提,以德育过程内化和教学行为优化为支撑,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
学校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虽然经常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对表面行为的要求上,缺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机制。许多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偏爱、冷漠、放任、权压,甚至体罚等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这些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怎样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的优化?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和实验,掌握教育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流程趋势,并实施干预措施,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我们通过全面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强化教师以法治教意识和情感育人意识,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促进教师自觉优化自己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
促进教师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但又有相当难度的工作。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武装教师,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调适。帮助教师自觉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必须从理论上找依据,以科学理论武装教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与教师心理和行为相关的角色理论、期望理论、师生互动理论以及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我们还摘编了《教师行为与学生心理相关性理论和法规依据》作为学习资料,撰写《教师新形象设计》等论文二篇,用以指导教师调适心理和规范行为。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多次聘请杭州、上海等地的专家来校讲学。杭州市教科所黄淑真老师的《教师心理培养》使教师受到了极大的启发。通过学习,教师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不断丰富。许多教师自觉撰写论文,有些论文被市级以上业务部门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我校教师基本建立了以下四点认识:(1)要树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新观念。(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教师产生魅力之根本。(3)提高教师自身积极的心理调适能力是教学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4)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之一。
2、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了解,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身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系。教师心理和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相关,这是不争的结论,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为此,我们通过自编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搜集有关数据。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和行为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47。我们把此结果撰写成报告,获得2000年《人民教育》和北师大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组织评选的全国中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报告三等奖。
我们通过向全体教师公布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使教师深刻认识自我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促进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心理和行为的优化。
3、运用干预措施,促进教师心理与行为的优化。理论学习和实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认识自己心理和行为优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外,我们通过实施管理方面的干预措施,促进教师在行动上加快改变。我校制定了(1)教师心理健康十条;(2)教师外显行为10条;(3)师德要求10条;(4)课堂行为10条和(5)教师忌语50条。这些条例大多数都是一些常规要求,但真正实施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保证措施的运行:一是加强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二是加强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三是加强师生交往的经常性。我们通过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围绕教师与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开展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研究的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措施,能有效地促使教师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成效有:第一,教师能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主动加强行为调控。教师行为更多趋向于自觉遵循教育政策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更讲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心理素质不断优化。第二,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显著变化(Z2=22.99>9.21,P<0.01)。 教师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效应。第三,研究后测表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第四,从学生的心理日记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外显行为的感受特别亲切,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得更近,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能。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和行为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这是学校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品德的内化。
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工作任务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诸多专家、学者作了许多阐述。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却尚待探讨。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其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富阳市同类学校前列。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软"的现象,这并不是我们对德育工作不重视,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对德育工作很重视。问题在于:德育工作仅仅局限于学生行为的“外化”,因而德育的效果不明显。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应当在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自己、调适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达到心理品德的内化。
为此,学校围绕以下两方面加以认识和开展工作。
1、加强心理健康

[1] [2] [3] 下一页


教育内容对学校德育内容的渗透,促进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内化。
郁达夫中学重视抓好传统的德育。学校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政治观念、思想方法、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尽管学校教师不断强调重要性和强化管理,但总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在注重公德教育的前提下,还需注意“私德”的培养,即要使学生接受“公德”,还需同时注重对个人自身内在心理的培养,我们主要渗透了自主、自觉、自尊、自律、自爱、自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确定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室牵头,成立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教务处、政教处予以一定的配合。学校在行政会议、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教研组长会议上加强宣传,教科室还专门编印《学习资料》,撰文《提高认识,积极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绿化我们的心理》等,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从学生的"心"出发进行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基础,不断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我校2400多名学生来自各类家庭,学生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性,思想品德和行为上的差异性就更大。即使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其思想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其思想品德状况往往在日常行为中容易表现出来。成绩好的学生,其思想品德往往不容易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他们通常存在着自私自利、高傲自大、性格脆弱、人际关系淡薄等等弱点和问题。然而我们的学校德育通常只注意外在的行为要求,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以及各种纪律、卫生、体育等活动竞赛。教育过程中存在三多:说教多、灌输多、管压多。教育者把自己当成主导者、权威者,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教育,因而极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言行不一。
我们觉得要改变这种德育状况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无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为此,我们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德育工作无法解决的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1)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班集体心理辅导。每年级每一位班主任选择班集体心理辅导的一块内容进行备课,每两周一次辅导,各班交叉上课。通过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集体心理辅导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学生从自身认识的角度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怎样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形成团结活泼的良好氛围;通过“情绪”心理辅导,使学生丰富了情绪体验,学会调控情绪,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多方面情趣,抵制了不良嗜好,提高了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
(2)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集体心理辅导主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其功能是发展性和预防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的解决个别心理问题,以补救性和矫正性为主。本校心理辅导室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建立了三分之二以上学生的心理档案,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这样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心理辅导室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课开放,由六位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轮流值班。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尊重、理解、同感、保密”的八字原则。这与传统的德育原则有很大的区别,它使学生愿意到这里来倾吐衷肠。来访的学生中,大多数是被老师看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通过分析,其实都是一些心理发展上的问题。
在个别心理辅导中,辅导教师十分注重辅导的技巧,积极关注,学会尊重,真诚相待。从注视目光、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空间距离等等方面把握到位,使辅导效果明显。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促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的同化。
学科教学是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之上的,因为“心理学科跟教学论是紧密相联的,有的甚至很难区别哪些属于心理学范围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教学论范围的。”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学、健康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它与学科教学都有一个共同心理学基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45分的课堂学习中度过的,所以学科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学科教学方法的同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绝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协调配合和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渗透。
我校除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活动外,学校提出所有教师应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本身、结合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影响与心理疏导。各学科的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疏导,对各种心理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教师要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帮助学生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操作:
1、从学科知识点上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能力和体验水平。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促进情感、思想、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写心理感受的系列作文,开辟学生心理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数学教学中,既可训练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又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深学生的情景活动体验,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音乐、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于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丰富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审美心理;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及良好竞争心理素质的培养。
2、从学科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内化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其改革力度不大。教学过程重知识灌输,重作业量布置,重教学时间占用,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我校1999年正式申报省级科研课题《初中课堂教学效益性机制构建的实践与研究》,并在省教育规划办公室正式立项。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个力度较大的措施就是聘请富阳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钟志农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原则和方法。从而达到促使教师主动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课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思想就是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使学生学会、会学。团体心理辅导课最大特色就是其活动性,提倡主动、参与、尊重、合作、趣味、鼓励,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我校的课堂教学正是在逐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改革尝试的,如语文教学的"非指示性"教学实验,数学教学的自主性培养研究等。在市教研室钟志农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吴文旦老师的社会学科教学的学生学法研究,包含着浓厚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成分,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浙江省社会学科学生学法研究课题一等奖,我校还承担了全省社会学科学生学法研究现场会。
郁达夫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三化”的实践与研究已初见成效。一方面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围绕课题,我校取得了以下成果:郁达夫中学心理辅导站被评为杭州市合格站;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2000余人,建立了心理档案;《教师行为优化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初中生品德内化的途径探索》课题,分别在全国、富阳市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团体心理辅导录像《长大的感觉》、《我喜欢》分别获得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录像课评选一、二等奖;在富阳市级以上发表获奖论文30余篇。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科建设、德育工作、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重要部分,促进了这些工作的健康运行,其教学质量名列富阳市首位。
五、讨论与建议
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郁达夫中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深刻领悟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个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和提高。
1、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是在教师心理和行为优化、学生心理品德内化、教学方法同化方面作了探索,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还需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其教育效果不是短期内能够看到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行政部门干部还是教学一线教师,都应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2、加强“衔接点”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素质、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之间应有合适的"衔接点"。我们必须在找出“衔接点”上下功夫,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化、明朗化、程序化,有便于更具体、更科学地操作。
3、 扩大“辐射”范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它本身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人人都能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学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超出学校“围墙”,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只有全方位的辐射,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不断体验、不断成长,达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 胡宏保《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学生心理教育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载于《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第11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②林祟德《教育的智慧》,第265页,开明出版社出版,1999.1。
③《心理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84~388页,《教育大词典》第443页。
④袁华滨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A型性格、教学效果的 相关性初步研究》导师黄希庭教授,来自http://www.lzez.com/jslw/yhb。
⑤项宋萍《罗杰斯的心理研究方法》,载于《心理科学通讯》,1998年第5期。
⑥ [前苏联]达尼络夫,叶希波夫著《教学论》,第3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资料: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
2、林祟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1
3、吴中任《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与养成训练》,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7
4、杭州市教科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9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
6、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1
7、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载于《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第90-93页。
● 课题指导:钟志农、孙义农、周红五
● 课题组组长:任张才
● 主要成员: 盛志军(执笔)、苏立军 、张英飞、张利鹏、金良富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