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

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

时间:2022-08-17 17:14:36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精雕细啄”,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折了翅的雄鹰”,再也难以展翅高飞。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笔者感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认识钟表》的两个教学片段,由于受新旧理念的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段A]
⒈多媒体出示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一根长针,一根短针。
师:长针还有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做时针。(板书:分针、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有1—12个数字。(多媒体闪烁演示)
生3:我发现这个钟面是5点。
师(有些不自然地):是吗,你真聪明!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在钟面上找一找时针、分针,同桌说一说。
⒉出示两个钟面(2时、9时)
师:你会看吗?
生4:2时、9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指着2时的那个钟面):我妈妈跟我说过,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2,就是2时。
师:真了不起,已经学会看钟面了。那这个为什么是9时呢?
生6: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9,就是9时。
⒊请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6时。同桌说说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从6时到7时,要经过几小时?7时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请拨出12时,你发现了什么?
⒋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这些整时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应该怎样来读呢?(小组讨论)
得出:读整时时,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片段B]
⒈展示美丽的钟表世界。
师:从这些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都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师:那根长针的另一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
生3:我还知道那个小狗钟面上是5点。
师(略带兴奋地):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
生3:因为那个小狗钟面上的分针指着12,时针在5的地方,所以是5点。
师: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对吗?(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今天的知识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个钟表。
⒉小组活动:
(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钟面(没有数字)、两根长针、两根短针、一个图钉、一块橡皮)
要求⑴四人合作,用材料制作一个钟面
⑵拨出一个你们认识的时刻
⒊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有整时的也有半时的)
师:这些钟面你认为不太合理的有吗?
生4:我认为7号钟面不太合理,它的两根针一样长了,都是分针了。
生5:4号钟面上的格子有大有小。钟面上的每个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师:钟面上的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如果我们把从12到1看作是一大格的话,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呢?(师生一起数出12大格)
生6:10号钟面只写了4个数字。
师:小朋友见过这样的钟面吗?
生:见过。
师:这组小朋友还把钟面上的其它数字给藏起来了,只写了3、6、9、12,小朋友认为对吗?
生:对。
⒋认读整时。
师(指着1号钟面):这个钟面是几点?(9点)9点也叫9时,刚好是整时。哪些钟面上刚好也是整时呢?
生指10时、7时、6时、11时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看出是几时了?你用什么办法看的?
生7: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生8:我先看分针指着12,就不去管它了,再看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了。
师:看整时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反思]: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A精心预设了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并按此设计忠实地加以实施,课堂教学成了教案的精致翻版。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不允许有任何“出轨”的行为。当学生发现了“钟面上是5点”时,由于超越了老师预先想让学生发现的,便被老师的一句“是吗?你真聪明!”而巧妙地搁置。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找一找,拨一拨,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熟练的操作工”,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程式化的操作。这样的教学,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本份,越来越循规蹈矩。这样的课堂有的只是人云亦云,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人们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因为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充分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实现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在片段B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略带兴奋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接着让学生合作制作钟面,继续学习的材料由他们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也为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小的错误,生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他们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这也体现了弗赖登塔尔的“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哪怕这只是一次简单的再创造!
[探讨]“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死,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⒈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基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两位教师的教学所表征的一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
⒉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把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⒊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保证。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⒋驾驭实施过程,培养自主能力——课堂教学生成与建构的关键。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如何使这种以结构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媒介,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