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英语论文>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时间:2022-08-17 17:48:31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现在,国家正在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的基本建设,对培养21世纪人才是有战略意义。 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有所突破。所谓“突破”也就是进步,即深化改革的具体表现。 我以为,新的一轮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应在整体性、多元性、民主化和科学化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整体性

新课程设置必须在小、中、大学外语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开设哪些语种? 在哪个学段开始教学外语?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要通盘考虑,否则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原则。 小学开设英语目前呈急骤上升的态势。 小学生学外语固然有许多优赴的条件,但如果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师资、教材和设备,与中学衔接有国难,小学开了外语效果不会好,肯定会造成浪费。 历史上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不可忘记。 因此,我主张有条件的地区或小学经领导部门批准可开设英语,一般地区可从初中开设条件困难的地区可以允许从高中开设或不设外语课。 从小学开设外语,以及外国语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外语课程应纳入整体规划,因为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可能成为专业人才,应给予重视。

外语课程设置应在中小学整套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课程设置的整合优势。 孤立地研究单科课程难以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模式,难以纠正以知识为本、突出智育的倾向,还可能更加加重学生的负担。 历次课程设计时,各学科均想争课时,为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教授那越来越澎涨的知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能力发展、观念态度和知识技能三项。 而知识技能目标提出理解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逐步理解知识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注重综合化的知识学习,提高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课完全可以渗透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语为媒介教其它学科。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外国史、地、文学等,也可渗透外语知识。 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整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现行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不仅提出了语言教学的要求,而且对思想教育、文化素养、智力开发也提出了要求,这使外语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新课程还要重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不只要有语言知识,而且要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有中外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理解,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思想情蕊和热爱社会主义租国、为祖国尽责、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新课程还应在强调智力因素(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同时强调非智力因素,如态动、动机、性格、自信心、兴趣、意志、毅力等,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学习,自我要求、控制、监督、调节与评估,与人合作等)。

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教学测试与评估等方面需要整体考虑。 因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一环套一环,互相制约,仅仅对外语课的教学目标、原则、要求和内容等采取改革的措施,测试方法改革不配套,教师培训跟不上,教材很难多样化。 上一轮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就是因为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教学,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 “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高分,过分强调选拔性考试,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德、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必须对教材编写、教法研究、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测试与评估做出相应的规定,以保证这项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多元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个省城乡差异也很大。 各地对外语的需求程度不同。 事实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很不通的。 国家将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国家标准,并确定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可以达到的基本标准,允许各地、不同种类的学校,特别是外语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设置地方和学校课程,实现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 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 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就可派上用处。 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优秀者可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它学科。 到那时,我国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免学这种外语,腾出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其它语种。

外语课程设置本身也应多元化,要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为达到大纲基本要求所设的为必修课程,超大纲基本要求的课程由学生选修。 除去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外,也可为培养学生特长设选修课,如泛读、听力、翻译等。 可为一种外语已经过关的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 除去课堂教学,还应开设活动课,如外语会话、歌咏、演剧、口译等。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 小学、初中、高中起点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材。 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 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丰富多采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也需要多种教材。

教材指的应是课堂教学或自学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材料,其中包括印刷品和非印刷品(音像教材、多媒体软件等)。 新课程应改变教材单一化的问题。 要让学生能够“量体裁衣”,穿得合身合适;要让教师有宽松的选材空间,犹如手艺高超的裁缝,挑选各色高质量的面料,缝制出各式各样适合各种身材的漂亮服装,成功的教学必需要有多套高质量教材的支撑,成功的教师也需要多种教材的辅助,边教边充实自己。

考试也要多元化。

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 终结型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形成型测试。 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 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 每年组织国家外语等级考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通过等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外语就业要求和对高级外语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进行多角度的测试,不只局限于语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考查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等。 不仅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 考试不仅有笔试,还应设口试和听力测试。 考题应主、客观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

第三、民主化

中小学课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 制订新课程的过程,就是充分地、广泛地听取意见、调查研究、探索实验的过程。 要了解社会各界,大、中、小学师生、领导和家长,以及教科人员的意见和要求,还要为制定标准做多项测量。 课程方案制定及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审查通过及还要开展试点,分层推进,分步到位。 这样慎重的作法可以保证新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符合教学的实际。

(刘道义)


【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相关文章:

重组教育资源深化课程改革08-18

落实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05-10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08-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论文06-0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08-17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08-16

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应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08-20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08-27

论高校基础外语课程教学的做人基本原则08-15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