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时间:2022-08-18 19:58:44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杨志文  高爱玲  陈春芳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实施的基本单元。我校数学教研组以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作为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教研组活动要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助全过程,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主要矛盾,重点开展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几年采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最有效韵方式是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教学过程伪最优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文就我校数学教研组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些做法与同行进行交流。
1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等活动的一个实际场景。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教学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教学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法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指向的,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文体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为“背景+问题+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案例的一个实际场景还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一个实际场景。即必须是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这个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
    (2)一个典型的实际场景。即要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通过这个案例的研究解决一类教学中的问题。
    (3)真实发生的教学场景。即教学案例不能杜撰,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场景。
2  什么是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研究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课题,通过分析研究教材、进行数学设计、上课,组织听课、评课过程,对教学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反思、总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我们按“探究问题→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操究问题。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一个年级为一个备课组)为单位,在总结反思上学期教学工作的同时,组织听课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步:设计方案。根据所确定的课题,选定一节课,确定一位教师备课,备课后在备课组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教学设计,备课教师修改教案。
    第三步:教学实践。每节课在三个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第一次上课,由备课组组织听课、评课,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第二次上课,由教研组组织骨干教师听课、提出改进建议,对教学过程再次进行改进。第三次上课,教研组组织全组教师听课,并请电教中心进行随堂录像。
    第四步:教学反思。(1)将上课录像复制给执教者及所有数学教师,对照录像进行反思;(2)教研组进行评课,对本节课做出评价,最后由执教者通过对三次上课、评课过程的反思,形成书面的教学反思;(3)开展网络评课。将由上课录像、教研组评课录像、教学反思等材料组成的教学研究案例放到教研组网页上,继续在网上进行评课;(4)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阶段的研究课题。
将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进行,就形成了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研组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下:
探究问题 → 设计方案
↑  ↓
教学反思 ← 教学实践
4  教学案例研究举例
    高中数学新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按“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程序设计。2005年秋季我校进入新课程教改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活动、意义建构”两个环节教师们感到困惑,成为当时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针对“学生活动”这一环节,高一备课组确定了“课堂怎样组织学生活动教学”的课题。由杨志文老师以“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为课例,进行案例研究。
    案例1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分别上了三次课,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中的“学生活动”进行了两次改进。
    第一次上课;复习1日知,引入课题,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设问:我们已经会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怎样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呢?让学生回答。
    结果学生很难回答,出现了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只好给出定理。
    备课组评议;学生没有真正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建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第二次上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怎样使用水平仪来检测桌面是否水平?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判定定理。
    备课组评议:效果仍不理想。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间过长,后面的教学环节没有落实.建议改学生分组讨论为学生动手实验。
    第三次上课:上课前从本校实验室及周边学校借来了水平仪,并找了几块小平板。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动手用水平仪来检测桌面或小平板是否水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实验很快就发现了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样学生对定理中两条直线相交的条件印象深刻。在数学应用环节,比前两次都好,很少有学生在证瞬两平面平行中少两条直线相交的条件。
    教研组评议:通过这一教学案例研究,使全组教师对“学生活动”环节,达成了共识。学生的活动,除了口答、板演、分组讨论等形式外,动手实验、独立思考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参与。
    针对“意义建构”这一环节,高二备课组确定了“怎样进行意义建构教学”的课题,由陈春芳老师以“类比推理”课例进行案例研究。
    案例2  类比推理
    第一次上课:
    (1)创设问题情境
    ①让学生阅读鲁班发明锯于的传说,让学生思考鲁班是受到什么启发发明锯予的?他思考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教师介绍仿照鱼类的特征发明了潜水艇。
    ③教师介绍猜想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④教师给出等式的性质。
    (2)意义建构
    教师引出课题,总结概括,得出类比推理的概念、类比推理的步骤、类比推理的特征。
    备课组评议: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学理论。这种设计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一定要控制好“度”,要精炼、恰到好处,不能过多,这样会影响整堂课的结构,也会导致这堂课不能完成(本节课的练习没来得及完成)。第二,关于类比推理的概念建议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要凸现出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上课;
    (1)创设问题情境
    ①让学生阅读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引导学生分析发明锯子的思路。
    学生1;因为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所以他想锯于也能割破手(此时其他学生纷纷表示不赞同)。
    学生2:他的思路应该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那么能割断木头的工具也可能是齿形的。
    教师;这个例子是由两个对象在功能上类似,因此猜想它们在形状上也应该类似。
    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比如数学中的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学生举例由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2)意义建构
    教师:刚才的两个例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都是由一个结论猜想另一个结论(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
教师:是由什么结论猜想什么结论?几个对象?
    学生:由两个对象中的一个性质去猜想另一个的性质。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类比推理(引出课题)。由、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像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备课组评议:这一次的设计比第一次有所进步,但是仍然还有几个地方处理得不是很恰当.第一,学生归纳类比推理定义时,感到困难很大,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究其原因大家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对类比推理认识模糊,类比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与发现新结果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不过,就“类比”思想方法的推理模式而育,我们却很难用一个或若干个有限的形式逻辑术语去解释“类比”的确切概念。第二,在数学运用阶段学生感觉困难很大,尽管学生对类比推理这个新概念已有所了解,可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又出现束手无策的窘境.于是我们又一起讨论,目前学生对类比推理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思想方法只是模糊了解,而类比推理是很具有思维创新价值的一种思想方法。因此,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举几个类比推理的例子,让学生多体会、多感悟,批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第三次上课: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l  让学生阅读鲁班发明锯子的传说,思考鲁班是受到什么启发发明锯子的?他思考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那么能割断木头的工具也可能是齿形的。
    问题2  这是由什么方面的相似性推出什么方面的相似?
    学生:由两个对象在功能上类似,因此猜想它们在形状上也该类似,
    问题3  这也是由前提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是不是归纳推理呢?
    学生:不是,因为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类比推理(点明课题)。
    (2)学生活动
    这一环节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载体,共设计了4个类比推理的实例,比如等式与不等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等,列举大量的类比推理的例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完成,同时也让他们及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运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对类比推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意义建构
    教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舶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对象之间可以进行类比?类比所得结论的参照是什么?类比的过程是怎么实施的?
    学生;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
    学生:是由一类对象的已知性质推测另一类对象是否具有相似性质
    学生,类比的时候需要把两个对象之间的对应特征分析清楚。
    教师:刚才同学们基本把类比推理的关键点总结出来了,下面看一下它的定义。
    (多媒体展示)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像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教研组评议:通过反复的修改、循整,第三次上课将意义建构落到了实处。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引领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概念来自于生活、生产实践,为实现意义建构奠定基础。这次教学,通过挖掘数学中大量学生已学知识,让学生对两类之间的有关知识做系统的梳理,强调类比对象两者间的异同,避免概念的混淆;教学中重视了在类比的迁移过程中方法的领悟,引导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类比,承认类比结论的不可靠性,养成对类比得到的命题进行证明伪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深人研究发掘出丰富的数学内涵,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感知数学。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和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其中的思想,体验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初步收效
    新课程实施两年来,我们改变了从前以安排教学进度、理论学习、说课为主的教研组活动形式,坚持了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一月一次教研组活动,活动内容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集体讨论教学设计,上课评课。通过案例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实施的一年多,我们数学教研组积累了教学案例12例,提供教学参考案例34例。有36篇关于数学新教材教法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有8篇在《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中学数学教学》全文转载。在省、市区级数学新课程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6人次。

摘自《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上(57~59)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关文章:

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08-24

案例研究法论文06-06

教学案例研究心得体会09-05

教学活动开展反思01-06

运用游戏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研究08-25

形式为内涵服务作文05-05

教学反思案例11-25

教学反思案例08-24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案例分析08-20

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