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时间:2022-08-18 23:24:31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北京市第十七中  路俊莲  张  鹏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地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一、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
1.随意提问
通过提问,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若问题内容提出得不明确,学生必然会不知问何;若提问的对象针对性不强,导致提问就是一种能够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
所以,笔者认为明确提问内容,能够使学生蹦出智慧的火花;明确提问对象,亦能够在分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学收获最佳的效果。
2.问题形式自问自答
课是讲给学生听的,不是讲给自己的,有些老师讲课象是在讲“单口相声”,完全按照课前备的课来讲,不管学生听没听懂,不管学生还有什么做法,问了问题以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问问题只是作为进一步往下讲的过渡。
提问能够牵引住学生的心,提问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倘若教师自问自答,提问也就失去了其应起的作用。这样的话,教师在无意中将自己的思维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教师的角色也就产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学组织者,便失去了及时抓住学生瞬间思维、把握学生思维成形的绝佳机会,这是极大的损失。
3.问题内容含糊不清
这种“含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问这个问题;二是学生可以用“对”与“不对”,“是”与“不是”就可回答,这些都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4.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启发性
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没有回答上来,引来教师的批评;因为没有按照教师思路来回答问题,招致教师的怀疑、否定,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本来就有一些章法的,比如“为什么问”、 “问什么”、“怎么问”、 “问谁” 、“何时问”、“问完了怎么办” 等等,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如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个体的发展,“课堂提问”无疑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提问”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既要尊重科学性,又要与实效性相结合。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与实效性
数学新课程改革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既要有深度和广度,又要量力而行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的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和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如提问:“过空间四条直线中的每两条做平面,如果能做,可做几个平面?”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空间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共有7种情况。事实上,要在短时间里想出这么多种情况,已大大超过人的短时记忆所能储存的最大容量,一旦寻求解答的努力没有效果,陷入困境,他们会认为数学高不可攀,数学很难,从而动摇他们学习的信心。
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课堂提问的表达必须清楚、明确、简洁,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明确的题意是所讨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教师提问用词准确、流畅、连贯,关键性的词句,应该明确。例如,在讲函数的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中,我制作了课件,分别作了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导数的关系。在制作时,我做出了函数某一点处的切线并做出了相应斜率的值,当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变化时,斜率的值在不断变化。当点在增区间运动斜率为正的,反之为负的,但当时我的问题是:“当曲线上的动点在曲线的增区间运动时,斜率怎样变化,动点在曲线的减区间运动时,斜率怎样变化?”在学生答到:“曲线的增区间运动时,斜率逐渐减小,动点在曲线的减区间运动时,斜率逐渐增大。”由于我没有明确问题是看斜率的正负,导致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问题真正目的。因此教师提问必须明确。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趣味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提问得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需要想方设法使提问提法新颖,让学生坐不住,预先解决而后快,生动活泼的设问语言和趣味问题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的思维,激发思维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以问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课设题,以“问”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急于释疑,积极思考。
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上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老板,当你聘请一位员工,他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天你给他一分钱,第二天两分钱,第三天四分钱……以此类推,一月就以24天计算,你能答应吗?”这样的问题已提出,学生马上感到,没有多少钱吧,可是又觉得没有多少钱,老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学生很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呢?这样就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从而学生对研究等比数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课堂提问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抓住知识生长点
教师要深入细致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因素,所提问是否能够符合难度与量力行原则的一致性,既不能降低难度来满足量力性,也不能不顾量力性而一味追求高难度,要善于从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中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巧妙的设计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得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获取知识,以旧启新,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位熟悉,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可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学过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给出第二个问题。②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象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同时给出列表。③类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提问要难度适中,有合理的铺垫和台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之前要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太易,造成表面上的活跃;问题太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过易的问题尽量不问,过难的问题则可设计成问题系列,搭好台阶,让学生顺梯而上,以降低难度。有时要给予适当启示,有时要引导学生画好草图,有时要让学生先进行演算。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回答之后,不管对与不对,要给予适当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时尤其要给予及时肯定,这对消除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例如,在排列组合的分组和分堆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讲清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题组(一)
1、将甲、乙两人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2、将甲、乙两人分成两组完成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几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3、将甲、乙、丙分成两组,每组至少一人,有多少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4、将甲、乙、丙分成两组,每组至少一人,完成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多少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5、将甲、乙、丙、丁分成平均两组,有多少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6、将甲、乙、丙、丁分成平均两组,完成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多少种分法?请列举出来。
将上面的问题用排列组合公式表示出来,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列举、观察,发现,上述问题分两种情况有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问题,涉及到分堆(没有任务)和分配(有任务)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在平均分组问题中,比如四人平均分成两组,没有任务(分堆问题)可列式为 ,若有任务(分配问题)则表示为 ,在三人的分堆问题时,列式为 ,分配问题列式为 。
学生通过教师的台阶,拾阶而上,由易到难发现总结了这一类问题如何解决,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
题组(二)
1、将6根不同的铅笔,平均分给甲、乙、丙三个人,有几种分法?
2、、将6根不同的铅笔,分给甲1根,乙2根、丙3根,有几种分法?
3、、将6根不同的铅笔,分给甲、乙、丙三个人,每人至少一根有几种分法?
 
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由浅入深,通过深入的理解,学生对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分堆和分配问题有了为深刻的问题,尤其在题组(二),学生还得分类讨论,
3种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有2、2、2和1、2、3、和1、1、4,其中在1、1、4种,1、1平均分组,而1、1、和4又不平均分组,增大了提问的信息量。学生通过教师一系列问题的铺垫,再加上及时地题组巩固,很容易掌握了本节的内容。
(六)课堂提问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习数学,关键是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提问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体会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可设计如下系列问题:①点P(1,2)到y轴的距离该如何求? ②点P(x0,y0)到y轴的距离该如何求?③点P(x0,y0)到直线x=a的距离该如何求?④点P(x0,y0)到直线x-y=0的距离是多少?该如何求?⑤点 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是多少?该如何求?通过这个问题系列,不仅可很自然地引入正题,而且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 :“发现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沟通教学信息的纽带 ,是教学调控的依据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心脏”在最佳状态下运转起来。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本文在北京市首届“智慧教师” 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实效性】相关文章:

浅谈课堂提问的方法08-24

浅谈历史课堂中针对提问对象的有效提问08-22

浅谈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课堂的实效性08-2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08-24

转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性08-24

课堂教学教学实效性学习心得08-23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08-24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08-2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8-2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