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陌生化原则——语文阅读激趣新招

陌生化原则——语文阅读激趣新招

时间:2022-08-19 06:16:3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陌生化原则——语文阅读激趣新招

  陌生化原则——语文阅读激趣新招 诸暨市浣纱中学周小兰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教师如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激趣艺术,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就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为时不到一年的新课程探究实践中,笔者认为,运用“陌生化”原则,是语文阅读中激趣的新招之一。
  “陌生化”原则的形成基于两种理论,一是戈登1937年提出的“形成熟悉的陌生”的原理,本意在一个人对某熟悉的事物正在形成的除旧布新的尝试,这是对理解和反应的习惯方式的创造性改变,引之于阅读教学过程,便是文章通过陌生化,变得令人耳目一新,二是文学作品中的“完形心理”。人们对尚不完整的事情,总是努力猜测使之完整,因而使文学作品形成一定的“空白”让读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用之于阅读教学中,就是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然后获取愉悦的体验,闪烁创新的思维火花,激起阅读的兴趣。
    那么,如何来运用“陌生化”原则,笔者认为:
    一、导入处留空白。
    要让学生对已熟悉的课文产生陌生感,笔者的做法是:一是提供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非评价性的客观材料让学生结合文章,进行陌生化探索;二是调动学生阅读思维,就此精心设计阅读空白,引导进入作品。如我在教第五单元《狼》一文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有陌生化的感受,去除任何预设,老师一走进课堂便在黑板上疾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学生填其中的空白。当学生有困难时才给予点拨,然后再亮出“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一句,并让学生猜猜这两句是对谁的评价,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着老师说,如果你想进一步走近这位大作家,让我们一起开《狼》之卷,相信我们会更深刻的了解这位陌生的大家。这一活动仅仅用了几分钟,学生探趣盎然,“读”趣欣然。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始终处于“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状态中。这样,既打破获了教师容易抑制学生阅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情绪疲软化状态,又营造了主动探究,强烈求知的氛围,使学生在对文章原汁原味的阅读基础上有更深的感悟,甚至有创造性的发现。
    二、省略号处填空白。
    在阅读中,我们常遇省略号,粗心的读者或教者会走马观花般地过去。如果只了解它的几种功用,并作出准确的选择,殊不知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实质上造成了学习资源的浪费。其实省略号也是“艺术空白”之一。省略号运用的精彩处是值得好好利用的资源。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可鉴可创的审美客体。
    《落难王子》结尾处: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教师针对这个省略号适时地发问:“如果文中的‘我’就是你本人,你会怎样想?还会这样叹息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经过几分钟沉思,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自己从未受过挫折,意志脆弱,不但会发出同样的叹息,甚至泪流满面,不知所措;有的说,王子遭逢了国破家亡,沦为乞丐之极端的厄运,这都能坚强的面对,那么我们可能遭逢的厄运比起王子来可能是大巫见小巫了。所以一定能承受得了困难和厄运;还有的说可怕是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去导找艰苦并去磨炼,那么脆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通过对省略号内容的填补,学生们不仅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加深了面对困难的情感体验。
    再如《安塞腰鼓》有一段文句:“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我让学生展开联想,继写省略部分,使其和原文相符,或有所创新。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纷纷动手续写。一会儿,有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到讲台板书:“风,聚了萧萧一阵,火,燃起了熊熊一把。”看看座位上同学的作品,答案不拘一格,让我不禁为之欣喜,学生们不仅从空间上拓宽了描写的对象,而且从内容、思想意义上挖掘了描写的蕴意。
    总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闸门,填补其空白,定能在省略号处开掘出智慧的宝藏。
    三、缺失性动机启空白。
    学生阅读兴趣的疲软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是阅读形式的单调,教师课堂提问的简单化、程式化,忽视了学生缺失性动机的作用。许多学生在课前几乎能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或会提出哪些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个别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智能高低,而且同样存在需求面的差异。如果学生缺失性动机得不到满足,很难培养出以求知需求为基础的学习动机,造成心灵的闭锁。因此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其关键是要满足其缺失动机,以开启其闭锁的心灵,触发其求知的欲望。笔者的做法是:
    其一,在文章的探究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陌生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承担“攻关”课题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开启思路,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例如我教《邓稼先》一文。初步阅读时,大部分学生只理解为邓稼先的对民族、友人的情感。当一学生提出文中到底指谁的民族情、友情时,学生一时难以解决,我就让学生课后去查资料找答案。学生经过查资料得出一个令人心喜的结论“也是作者对民族、对朋友的真挚情感”。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既较深地认识了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和人格,又领略了文本以外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更深入地体味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二,于评价中,探求陌生的题材。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阅读,得出的结论和评价必定也是千差万别的。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以为在对已熟知的课文评价时,让学生根据内心的需求,在探究过程中开启更开阔的空白,探求陌生的题材领域,然后去填补空白,从而获得新知。做法是让学生搜集资料,筛选整理,或打印编辑,形成电子文稿;或讨论交流,展示结果,整个过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创造过程,有助于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缺失性动机。如在学习《伤仲永》,评价仲永及其父时,学生会有几种观点:其中之一是仲永的“泯然众人”的原因,其自身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理由是幼时懵懂无知,情有可原,但至二十来岁,仍满足现状,无自觉要求师拜学,也未免太过迂腐,太过保守。针对学生的评价,我适时地发问:“在你课外阅读中,你接触过类似的或相反的题材吗?你能否去议议、想想、评价评价,在下节课中交流自己的见解呢?”一语既出,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第二节课中,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材料来交流,有《凿壁借光》、《孙权劝学》、《程门立雪》等不一而足。交流后,老师让其亮亮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孙权劝学》中吕蒙善听诤言,挤时勤学,才成就非吴下阿蒙,令人刮目相看;《凿壁借光》中的匡衡不因贫穷而废学,对求学有一份执着,对读书有一股韧劲,遂成大学;《孟母三迁》则是说学习除了主观的努力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客观环境。更出于老师意料的是,学生居然从写作手法的不同运用上与《伤仲永》作了对比,掌握了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更为可喜的是学生还谈了自己对学习现状的看法,提出了富有创意的建议,这一节课中学生发言气氛活跃,题材之广泛、探究之深入是前所未有的,让老师欣喜万分,感慨万千,着实品尝了这种做法的甜头。
    四、打破权威破空白。
    新课程提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活动,列入教材的都是名人权威之作,不容许有理解的含混与传授的谬误,当然不会有异想开天的向名著找茬了。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了,必须予以更新。
    波普尔认为:“知识的进步主要在于对早先知识的修正。”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让学生睁开你的眼睛,用你稚嫩但又有理的认识,去找名家权威的茬,或可挑老师的刺,去挑战他们,这个设想一提出,学生们都傻了眼。因为课本知识历来是他们认识的依赖,权威、教师是他们崇拜仿效的偶像,这些人怎么会有茬可找呢?又怎能去找他们的茬呢?看到学生的迷惘,我明白,知识的科学性和权威的稳定性,在学生的心中会发生根本的动摇,他们的心理也会对老师的做法产生疑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消除他们的疑惧,对“找茬”有正确的认识。我于是列举: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世界性比赛现场三次停下指挥指出名曲之错;哥白尼修正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确立太阳说等典型例子,让学生明白真理的大厦立于沼泽地之上,它像用桩支起的一栋建筑,木桩下端深插于泥土之中,但却碰不到自然的基础。找茬,就是质疑,而质疑则是发现、创新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这种认识后,胆子大起来了,“找茬”的视野开阔了,于是乎,他们便从文句中“找茬”。如莫泊桑《福楼拜的星期天》对福楼拜描写中有这样一句: “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的一把军号”。有一个学生就当堂提出:“莫泊桑特别注重炼词,但我认为他把‘嗓音洪亮’比喻一把‘军号’不妥。理由有二:一是嗓音是声响,而军号是物体不相符;二是与第一句话中‘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不符”;在作家的审美观上找茬:例如《珍珠鸟》一文,当老师提到作者信赖鸟,从而创造出美好境界的话题时,有的同学就提出来,作者养鸟的方式,本身不是爱鸟的最自然的方式,最自然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让鸟回归自然;还有的在构思、选材等方面“找茬”。总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感受犹如一串浪花,为本以为有点索然的课注入了活力,为沉静的课堂激起了阵阵涟漪,有效地打破了学生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这一陌生领域。
    综上所述,遵循陌生化原则,是阅读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阅读中激趣的高招之一,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陌生化除去陈旧的框框,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自主的阅读。
    二是每次陌生化阅读,学生们会专注思考,注重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对内容进行再创造,有助于思维开启,激活课堂。
    三是陌生化阅读,通过留有、开启、填补打破空白的一系列方式活动,更有利培养学生个性及学生思辨、创新能力。
    总之,笔者在进行陌生化教学的尝试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得到了教学改革不尽的活力。

陌生化原则——语文阅读激趣新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师素质教育》
2、教学心理学有关理论
3、《新课程理念》
4、《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