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时间:2023-02-28 14:08:3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浣纱中学  周小兰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因思维的混浊,可操作性解题步骤和方法缺失而造成阅读成效低微的现象,通过质疑思辩理思路,融会贯通求真解两方面,对文学作品现代文有效阅读方法作点探索和实践尝试,以期达成新课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质疑思辩  融会贯通  有形呈现

无论是中考改卷,还是平时阶段性测试阅卷,语文教师都会慨叹: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最多的现代文阅读成效低微!学生总希望自己辛苦构筑的答案能最大程度上趋近完善,但具体操作时,感觉又似“水中月,雾中花”,或剑走险锋,失却准星,偏离中心;或“天女散花”,处处留意,却切不中要害。笔者认为学生阅读中所出现的这些状况,除却其它诸多因素外,与其思维的混浊、规范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的缺失有莫大关联。那么什么是有效阅读呢?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根据这一表述,我认为高效阅读至少由两个方面决定。(1)能否具体深入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能否对读物的诸多要素作出反应。(2)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基于这两种理解,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独立的反思能力; 教给学生可操作性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引领学生达到理解阅物的质量和深度,是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要实现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质疑思辩理思路:
学问的含义是学习和发问,它是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和进步的交接点,只有善于质疑的才能达到透彻理解的目的,才能培养学习的能力。
质疑即疑问,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是对尚未知晓的知识的向往与渴求,思辩即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按照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对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疑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①别人提出的,主要来源于老师、课本、资料;②自己发现的,主要来源于课外读物、课本或生活。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如果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阅读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质疑:
1、本文作者是谁?是在怎样背景下写成的(自己发现);
2、小说哪些情节或描写最精彩(自己发现);
3、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课文研讨练);
4、小说还写了哪些人?这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
5、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色?
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阅读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诉之于耳”“绝之于目”的不明之举,阅读才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才真正成了阅读过程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取得的成绩关键是善于质疑,把不会的知识真正弄懂,通过对材料的占有、分析、归纳,来提高探究和思维的能力,同时把已学知识内化为技能。
那么如何设疑思辩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标题入手,抓住标题隐含的内容设疑。
生活本身存在着含与露、隐于现、曲与直的现象,作家为了创造一种“含而不露”的妙境,往往为人们的阅读提供想象和创造的天地,具有咀而味不尽的含蓄美。如《变色龙》一文从标题设疑:①变色龙具有什么特点?②文中的变色龙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③变色龙变化了几次?以变色龙为题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标题的逐层质疑,分析即可抓住文章主旨:把奥楚蔑洛夫比拟成四脚蛇,为迎合权势人物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是个看风使舵、指鹿为马、媚上欺下、狡猾善变的人。而他只是个小爬虫,却俨然是个威风凛凛的主宰者,是条“龙”,这就使题目醒目,含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2、从分析题注入手设疑。
因为注脚中一般包含作品的出处、时代介绍或典故出处,虽然文字较为简略,但对我们设疑帮助挺大。
如《变色龙》一文注脚中就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①作者及作品简介;②人物命名含义及作用揭示;③疑难词语的注释。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信息,对学生有效设疑、解疑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既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又避免了零敲碎打的低效率或无效阅读。
3、从关键性片断入手质疑。
    关键性片断往往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断情境唤起整个情景的意象和情趣。如朱自清《春》中描绘“春花图”这个片断,作者为增添画面立体美,再三设擘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神态构成对比,为构建主体效果的图画,作者从空间、修辞入手描写:远处可见五彩花色,近处可闻蜜蜂低吟;上有蝴蝶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这样春天浓烈的诗意,盎然的春意,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便从这一幅画中淌溢出来。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辞手法、描绘角度等方面去质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美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又可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催化剂”,从而主动去寻美访胜,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当然在质疑时应先告诉学生质疑应有序,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答问者就会陷入不知所从,质疑者也不能获得有条理的答案。如果是连串发问,就更需要由浅入深,有点到面程序,这样就有助于思路的梳理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柜架形式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训练了分析、概括、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融会贯通求真解
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阅读能力。它包含两方面内容:①通过分析综合,把握文章精神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②能够举一反三,从文章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普遍的含义,并从中推出未知,到达新的境界。
1、阅读中应针对给出的问题,在认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作综合性的思考、探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求答心切,或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或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牵强片面作答。学生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结果却令人沮丧,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状况呢?
1)抓关键、重验证。
A.所谓关键特指关键语句,它突出体现了文章旨趣,表示文章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特点。从阅读角度看,不掌握它,就无从正确理解文章,当然谈不上有效阅读。
哪些是关键句呢?从内容看,中心句即关键句,从结构看:总起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可以看成关键句。
B. 重验证:所谓重验证,就是要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加以对比印证,去伪存真。
其做法是:词句不受词典义理解的框定,把它放到所在句乃至前后段的关联上去理解,在比较印证的过程中去粗取精,达到融会贯通。
2)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命运去理解印证。如《智取生辰纲》中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杨志一身武艺,为保生辰纲可谓用心用智良苦,但为何仍失落生辰纲,以致贻误终身?这一问看似简单,学生是乎基本能把握它,但要达到生成完善的答案的目的,恐怕非为易事,倘能结合小说背景,杨志身世及其周边环境去综合考察,正确答案的呈现就会显得简单多了。
3)如果阅读的要求中涉及到文学鉴赏的问题,还可以联系作者写作风格去理解印证。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凄清,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等。因为作者命运不同,所呈现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求解过程中注意既不脱离材料,也不抛开作者应具有写作风格。力争把作品与作者风格综合起来考虑,以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2、阅读教学中有形呈现法的灵活运用。
有形呈现法指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试题的参考答案详细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诉之于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训练实质上是对学生“答案生成”训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答案,特别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更显成效。
文学作品因其美的特质、美的对象决定其鉴赏的价值,如果学生美的阅读体验不能用美的规范的语言来呈现的话,有可能陷入亵渎美的泥沼,这就需要教师把一些欣赏性文学专门术语呈现给学生,作一个例子或样板展示,以供学生模仿供鉴:如①评价风格方面:豪放雄奇,典雅恬淡,沉郁凄美,清新明快,;②表达技巧方面:供  抒情,托物意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渲染 烘托,映衬铺排,想象联想;③结构方面: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以小见大;④表达效果方面: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意境高远,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生动形象;⑤揭示情感方面:赞美鞭挞,缠绵悱恻,崇敬依恋,依恋怀念;⑥评价构思方面: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画龙点睛,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言尽意无限等。
如鉴赏郑愁予的《雨说》,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读者通过反复吟咏,让学生感到“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文荣的形象,体味到“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
“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翁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这里的“织”字表现诗人的锤炼功夫,也表现了他的想象力,雨丝条条,天地变成了茫茫的一片,这不正是“像丝缕那样地织在一起”吗?
还有“柳树在雨中笑了,笑晚了腰,石狮子在雨中笑了,笑出了眼泪,小燕子在雨中笑了,笑斜了翅膀”,诗人调动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滋润大地,给万物带来欢笑,达到了情景交融。
通过这样专用术语的呈现,审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鉴赏方法,从中拨动学生心灵琴弦,融入美的意境,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获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当然教师如若在阅读训练中追求简单形式的答案有形呈现方法,不求变通灵活方法的话,阅读赏析就会出现格式化倾向,那么训练结果将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评价的死搬硬套,方法单一,会导致功利性阅读,使学生本应潜心阅读的作品被肢解地一鳞半爪,面目全非。所以在阅读训练中,一定要从材料、作者背景出发,灵活运用教师所呈现的文学欣赏术语,这样才能举一反三,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课标”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目标,使学生以经济的文字、精到的用语、灵活地思维得出较为满意的答案,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人生经验与智慧,从而达到人文情怀、精神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也不会再有亵渎文学作品美的嫌疑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大量的机械性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而是“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只要我们树立大语文观,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孜孜以求地探索语文有效教育的方法,授学生以“渔”,那么对文学作品的有效阅读的期待将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严育洪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期教师版
                     2007—11期教师版
                     2008—11期教师版
3、《新概念阅读中考版》  孔令芳  延边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文学作品有效阅读方法探微】相关文章: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切入方法08-02

阅读是获得知识有效方法08-17

有效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08-08

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08-05

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08-05

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08-17

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08-0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08-13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