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9 12:27:4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
                ——听课偶感
琼州学院附中   麦 瑜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指示范课、调教课)却几乎是作秀,教学程序化、表面化,每节课几乎一律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的模式。这种课往往过度关注课堂气氛,过度关注师生的互动,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有的甚至只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轻文本,重拓展”,不注重实际效果。一堂课下来,热闹得很,但学生收获甚微。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至于他用什么方法去达到目的,完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所以“教无定法”。可实际上我们的新课改却一味强调媒体的运用,教学的内容被无限地放大,形式被夸张地新颖化;轻文本,重蜻蜓点水式的拓展,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抛弃了传统教学中许多合理的成分。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没有改革,没有与时俱进,在极大程度上关注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兴趣调动得怎么样,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我们的老师往往一味迎合评委的标准和好恶,缺乏自己的东西。于是乎,我们身处专家和学生之间,往往变得无所适从。
一堂好课,应该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大多数学生在知识和思想情感方面均有所收获。可在现实中,我们的一些示范课,差不多是教师个人和几个学生的配合表演,即使是再热闹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师生的合作探究应关注学生群体,关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质疑是否有普遍性、有意义,是否有利于教学启示,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师生的合作探究应该是集体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深入拓展和挖掘,即使有时挖掘出来的东西可能让教师始料不及,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但只要有这个过程,就可能会取得实际效果。在上海市川沙中学,我听了一位教师讲《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在师生合作探究方面做得很好,很有典型性。请看课堂实录:
师 问:“为什么勤劳、美丽、贤惠、知书达礼的刘兰芝,却摆脱不了被驱遣的命运?”
甲生答:“婆婆挑剔。”
乙生答:“焦仲卿性格软弱,不敢反抗。”
丙生答:“刘兰芝太聪明,有主见。而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
丁生答:“‘共事二三年’,却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戊生赞同:“对!这要断香火啊!”
至此,笑声顿起,气氛热烈异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老师抓住时机,指出了《礼记》关于休妻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并要求学生对照“七去”内容,依据课文,挖掘原因。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老师因势利导,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这样的合作探究非常有意义。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更不该为了评委而忽视学生。“轻文本,重拓展”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皮毛式的知识,不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下面我举例说明。这也是一节公开课,那位老师所讲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解题、简介作者和朗读(6分钟)
二、讲析文本(13分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
1.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诗中可以领略到怎样的边塞风景?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概括力很强,请想象一下它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3.“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拓展和延伸(22分钟)
例1: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此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风景?有何作用?
例2: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前两句诗的写景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例3: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问:此诗出叙写边塞风光外,还表现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且不论“文本”和“拓展”的安排是否妥当,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单就“拓展”的内容来看,容量大(感谢媒体,能给我们这样的方便,要是写板书,几乎不可能。),跳跃性也很大,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哪里还来得及深入思考?!如果非要拓展,还不如就作者的边塞诗或思想和主题相同的唐人边塞诗作深入的比较,这样效果会好些。
此外,课堂对“文本”的很多内容也没有深入赏析和探究,“孤城遥望玉门关”的特殊句式,“孤城”和“玉门关”是不是同位语还是两组概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没有明确的意思;诗歌意象的运用,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没有深入挖掘,特别是将士们的坚强的意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更没有得到强化,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还没有实现多少,既没有让人感受到盛唐边塞诗歌的雄浑和豪迈,那种“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意气和杀敌人报国、建立军功“觅封侯”的豪气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老师却急匆匆地赶到“拓展”那边去,而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拓展”虽然花样多,很热闹,似乎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却没有多大实效。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而举一反三呢?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而为实现这些目标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与学要贴近实际,要因学定教,因学施教。学生智力参差不齐,个性各异,教法能一成不变吗?教法既然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必须根据教学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但事实上,我们的公开课、调教课和示范课,评价的标准却固定化,老师往往是为评委而备课而上课,忽略了我们的主人公——学生。我们的教学是为什么人的?是为了赢得学生还是赢得评委,如果两者均能做到,那将皆大欢喜;如果不可得兼,应舍评委而取学生也。
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如果没有个性,教学千篇一律,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甚至超过教学预期,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受到思想和情感的陶冶。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方法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方法再传统、再欠新颖,我们也不能对他说不!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