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时间:2022-08-21 05:42:3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迫于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压力,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大行“满堂灌”的枯燥讲解之风,或大行“满堂问”的“轰炸式”提问之风,整个课堂主要依赖教师讲解,讲多练少的局面一直压抑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疲于被动接受知识,听课索然无味,语文素质自然难以提高。时代在呼唤:要为语文课堂“减肥”!要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点滴做法:
一、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仿佛只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的问题走。高中生已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提问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被扼杀。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出发,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营造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1、用问题范例引问。外国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提问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提出并分析问题。所以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教学鲁迅小说《药》时,教师提问“小说中的药叫什么名称?”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提问的欲望,他们根据老师的问题又接着提出:“这药是怎么得来的?这药给谁治病?这药有什么深刻内涵?”等一系列高质量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且答案唯一,造成学生无提问的契机,无问可提,学生按部就班,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时候自主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而且使他们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故都的秋》的优美课件,图文并茂的图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优美的北国故都,学生陶醉其中。我适时引导并询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提出一系列问题:“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写了哪些景物?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技法……”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通过培养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自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件大事,只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上来?。
1、自学习惯是自学成功的保证。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人生要有好习惯,学习更应如此。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帮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我要求全班每人都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字典》,每当遇到不会读写或不理解的字词,就要求他们自己查阅工具书予以解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给学生规定了统一的自学符号,如生字、新词用“□”,关键词语用“△△”,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用“—”,精彩句子用“~~~~~”,不理解的地方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养成了在书上圈点勾画的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这套符号进行自学。此外,我还帮助学生养成给课文作评点的习惯,“点”要点得准确,“评”要评得精要。第三,培养学生善做自学笔记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坚持写自学笔记,主要包括:①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②精彩段落、重点内容的摘抄;③自己的学习体会;④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等。
2、自学方法是自学成功的钥匙。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学习捕鱼的方法比向别人要几条鱼好得多。可见,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应指导他们自学,并传授他们以自学方法,让他们主动而轻松的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注重学法示范作用。例如,高中语文的难点是文言文,文言文数目多、篇幅长,单靠教师讲析,费时而收效不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我传授了“踩点注译”、“实词用法梳理”、“虚词用法梳理”等自学方法,我采用了先示范的方法,并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经过简明的示范讲解,学生轻松自如的掌握了这些方法,并能很快的运用到自己的自学实践中。其次,注重学法的归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也并非完全没有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缺乏学法归纳。正是由于缺乏归纳,这些学法的指导往往淹没在繁冗的讲述之中。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自学时,要特别注意学法的归纳。如自学一篇新课文可按照“初读—再读—研读”的步骤进行;对学生识记积累,可引导他们运用“潜心专法记忆法”、“熟读精思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记忆方法……事实证明,这些规律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自学大有裨益。
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实践,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新能的过程,它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它形式多样且具有开放性,它能让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去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1、相互讨论交流。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教学形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在教学《失街亭》一文后,学生对“街亭失守,谁之过?”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①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当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临阵逃脱……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②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却未能有效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正是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思想才能活跃,才能主动为自己观点寻找依据,并形成个性化见解。
2、分组互动合作。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应让课堂内外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如在教学曹禺戏剧《雷雨》(节选)一文后,我举办了一次“辨论会”,辨题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学生自行分为两组,即兴辩论,正方观点为“周朴园爱鲁侍萍”,反方观点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在激烈的争辩中,周朴园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主动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走出教材和课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依据。但实践的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走出教材;实践形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像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现代文中的文学名著等课文的教学,就要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组织他们从阅览室、图书馆、电视、网络等信息库中搜集各种资料,获得各种信息。如学习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可让学生到阅览室翻阅有关《史记》的其它作品,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梳理“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全面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深刻了,各方面能力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增强。此外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而应积极向课外、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如学完《登泰山记》一文后,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一处山水景观实地探访并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楹联、碑刻、传说、诗文,并与同学交流,并在回校后写一篇《山水与文人》或《我与山水》为题的作文……在这样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探索主动,既巩固了知识、扩展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的品质。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相关文章: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08-24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08-24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2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08-26

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08-24

大学生就业论文: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通用6篇)05-27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08-24

浅谈认识的主体性原则04-23

突出的自我介绍03-2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