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时间:2023-03-02 17:57:5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内容摘要:在创新教育的春天里,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达到情境交融,教书育人的实效呢?本文主要从: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因素。二、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三、以情引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四、通过朗读,渲染情感。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六、献出爱心,建立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六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情感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及做法。

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情感 情境 语言 拨动 灵活多变 融洽 和谐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周总理,您在哪里》这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之声。她说她那份教案是用泪水写成的。她在备《周总理,您在哪里》这一课时,便想到周总理日夜操劳,想到总理关心人民疾苦,到临终时还关照要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江南北。想到这一切,于漪心都碎了,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试问把这样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带到课堂上,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教材,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二、创设与作品相关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

我在教《周总理,您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景仰缅怀之情,渲染课堂气氛,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情境。上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接着,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里——

那是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在恸哭,大海在涌泪!周总理啊周总理,全国人民都在哀悼您!都在想念您!您生前为人民鞠躬尽瘁,逝世后遵照您的遗嘱把您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在您的心里只有祖国,只有人民!可是,万恶的“四人帮”竟不许人民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您!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之情,声声呼唤着: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一张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制造了课堂肃穆的氛围,一席动情的话语,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让学生置身在庄严、肃穆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领会,获得课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情引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因此,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作品中的情感来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以情引情,激起情趣。必能收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我运用了朗读、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加强感情的表达,以教师强烈的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这一课最后一部分时的教学实录:

师: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请问,你们怎样理解这一句话?(读到文章的尾声部分,教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生:(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平时像小弗朗士一样调皮的男孩站起来)这是对德国侵略者的不满和控诉,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明天开始只许教德语。可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的土地。

师:(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学生)对!你讲的太好了!

(这时,我觉得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最后一课》的主题,再去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已经没有必要。于是,我深情地朗读起来。)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翰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沉默。读到这——我哽住了,我再也读不下去。教室里鸦雀无声。于是,我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红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

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老师,我做了个手势,于是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唰”地站了起来,向老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

四、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好,就会“不是蜜,但它可以粘在一起”,常常可以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不好,就会“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往往直接导致教学艺术的失败。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情的语言,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来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和恨。如:

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学生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感情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相间的语调范读了课文的以下部分:

“——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象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低沉、急促)

“——兴奋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较为舒缓、明快)这虽是一段中的内容但读法不同。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高低迂回,使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的悲壮和半大斑羚飞渡成功的喜悦伴随着朗读已展现在眼前,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当然,除了朗读之外,教学语言还包括许多的方面,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示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的感情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用教学语言,以富有情感的、生动形象的、美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是不能代劳,更不能一手包办的。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借助音乐,营造学习氛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境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课时,先播放这一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播放配乐朗读,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2、利用图片、绘画等教具的直观性,再现美的意境。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境深远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时,最好能让作品中描绘的画面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3、以探讨——讨论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和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毫无起色。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模式。把课堂和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探讨——讨论的形式,自主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4、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竞赛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游戏能使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做起事情来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在课堂中多采用比赛的游戏形式如:背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文学常识比赛、课文剧表演等,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学得更富有激情,理解得也更深,记得也更牢。

六、献出爱心,建立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激情满怀,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创设一种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初一年级的学生教老舍的散文《小麻雀》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学生笑个不停。我宣布上课,“起立”“坐下”师生互致问好,学生中又响起了笑声,还有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声。我发现今天上课有些异样,环视一周,和蔼地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我们开心地笑完之后,就要集中注意力上课了。”同学们安静下来了,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后排学生伸着脖子看,惟恐有个细节被遗漏。

我开讲激趣,引入新课。接着伸手在讲台上的粉笔盒里准备取出粉笔,板书课题。当我的眼睛看着学生,右手下意识地揭开粉笔盒盖,手触摸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触电似的缩回了手,看着我这受惊的样子,顿时课室里爆发出哄堂大笑。我的心被激怒了,感到教师的尊严受到了侮辱。此时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屏息静气地望着我。怎么办?

只有短短的几秒钟的抉择:要么,我立即发怒,课不讲了,用严厉的语言的鞭子抽打学生,令学生互相检举、揭发,查出搞“恶作剧”的人。要么,我把粉笔一丢,拿起备课本气恼地拂袖而去,向教导主任陈述情况,请他来“解决问题”。要么┄┄我迅速地“发散”——“换元”——“择优”,针对这“应激状态”,一颗对学生的爱心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幼稚无知的,怎么能跟学生一般见识呢?于是我微笑地说道:“哪位学生这么有心思呀,就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老舍的叙事散文《小麻雀》,给我们捉来了一只小麻雀,提供了活标本。课文中说,小麻雀的眼睛是黑豆似的眼睛,受伤的小麻雀是耷拉着脑袋,你们看,老舍先生描写的小麻雀是否真实呀?┄┄我手捧小麻雀让学生们看。学生的思维引上了正轨,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这一件事可看出,教师对学生倾注爱是多么的重要。假如我当时不是使用最后一种方案,而是使用前面几种设想的其中一种,都会断送了这一堂课的教学。一个学生耽误45分钟,50多位学生该是多少时间呀!时间是追不回来的。同时,也疏远了学生,因这件小事而造成的裂痕,以后的教学难以弥补,甚至在学生记忆的感光片上留下终身的遗憾。而最后一种方案,则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有了这种高尚的爱,就能出奇制巧,动之以情。就能在教学中变无法为有法,就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教育机智,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教师也只有运用好“爱“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收到教育与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艺术论》 韦志成主编 1996年12月第1版

2、《教学艺术论》 李如密主编 1995年9月第1版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编著 1998年7月第1版

4、《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2000年9月第1版

5、《素质教育读本》(内部资料) 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汇编 1999年出版

【浅析中学语文的情感教学】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08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08-17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08

浅析浮力教学08-17

浅析情感教学心理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08-04

游戏化教学浅析08-24

作文修改教学浅析08-17

英语语感教学浅析08-05

浅析地理目标教学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