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时间:2023-03-03 19:02:0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北汪中心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明确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仅仅是每一篇课文的目标。而是应该有一个从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目标梯级。我是这样理解的,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是课程标准,接着是年段目标,上一级是年级目标,再上去是本册目标,然后是本篇教材的目标,有时还是会有本节课的课时目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对于每一篇课文来说,由于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因此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所在。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目标”,就不能孤立地研究课文,而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有机地联系单元教材的教学,才能抓准“目标”。而教学方案的设计就要以实现“教学重点”为核心,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目标这是根基。根基坚固了,这个目标金字塔才能一级一级往上垒,不然最顶尖的教材目标就会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搂阁,是没有生命力,是会轰然倒塌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何必旁人来说媒----解读文本

1、解:理解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这是最基本的解读。

2、读:一是朗读,出声读,读出感情,培养语感。

  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着实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力,须诵读。

  二是深读,细细读,读出个性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坦言,自己曾经从“文本解读”中大大受益。他说:“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他还说:“我带徒弟有个要求,每周写一篇文本细读,过了这一关,你上任何课都不害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想,有时候一个灵动的创意的确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把握。

  三是泛读:广泛的阅读。如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等。

  以下是摘录史铁生在《母亲》一文中的几段文字: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原来,《荔枝》中的母亲竟然不是史铁生的亲生母亲!老师没有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章资料,是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能独特处理教材。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学生为本

1、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内容、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的联系。二是要分析、摸清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情感方面联系。这两个方面,又是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老师领进门》,根据单元学习要求,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学法要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要理解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句子含着的意思“。通过研读三至六年级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相关阅读要求,教材已有多次安排:(1)第五册第三单元”理解句子中词语的意思能帮助我们读懂句子“;(2)第八册第二单元”读懂长句子,先要想一想:句子的主要意思写的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再想一想其的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3)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需要仔细揣摸,阅读时,可以先想一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对前后四次阅读点的分析比较,我们就十分清楚地知道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材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要求的。(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哪些是新的要求。摸清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清晰地明确教学地重点和难点,正确地处理教学中“放”和“导”的关系,对于已有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的要求。

2、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才能发展语言,形成语文能力。教师不能以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而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钻入文本,读出语言文字的味,看到语言文字的形,听到语言文字的声。尤其是文本的重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能感受它活生生的魅力。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中,教师尽管运用了生动精彩的课件创设了浓厚离别的气氛,但5人中只有1人体会到了离情别绪,可见学生只凭视听的冲击还不够,真切的体验是关键。

3、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多元的感悟其间的人文内涵,而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唯教参是尊。例如《老师领进门》一课的检测问题“文中的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田老师是个爱讲故事的人。其实,田老师更是一个富有教学智慧,教法独特的老师,他用故事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果教师不一味强调老师爱讲故事,不把老师的故事演绎得如此完美,或许学生会有更多认知的空间。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化环节

1、设计问题要简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教师应该对课文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点面结合点”----即文章的突破口。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以次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也可以由一篇文章带动一组文章,以课内带动课外……这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2、设计环节要简明,起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作用。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1)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像《白杨》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爸爸的心”,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它的过程显示出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并举的发展趋势。这里仅以“读”为例,有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体现出“读”的层次性。通常,全课的“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认读----再现----移情----领悟----运用。当然,这种发展着的教学结构的层次性要以学生被激发的学习探究欲为反应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一步步深入发展的层次。

 

笔端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底蕴

陆游有教子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学也同样如此。要真正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功夫也在“课外”。文本解读既要靠教师有一种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要靠教师自身深厚的人文功底。否则,教师就会因缺少一双发现的慧眼而对教材的美丽视而不见。

  倡导“诗意语文”的王菘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代表之作。广东孙建锋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则令人为之惊叹的“魔力对话”而成为“对话教学”的经典。试想,如果王老师不熟悉中国的古典名著,孙老师不研读西方哲人对话经典,他们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杰作吗?每当我们被这些名师所哲服,不是被他的教学策略所哲服,而是被他的文化底蕴所哲服。

  我们听一些名师的课,常常感到其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什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文本掌握得极深。在一次观摩研讨会上,一位小语专家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功底,其实应是他(她)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你就不可能对教材做出任何有含金量的解读。”文化论输赢、文化论魅力。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曾说:“名师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行。此情此景,不少人认为是名师方法的高明。其实不然,主要是名师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杜甫诗云:“笔端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关键是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因为只有通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深厚底蕴,才是我们上好每一堂课的切实保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1、导入、引趣适宜用

2、突破重点、难点辅助用

3、创设情景适时用

4、联系反馈针对用

5、激发情感延伸用

  相信在座的老师非常崇拜特级教师黄菘舟,大家都总结出他课堂教学的风格:精妙的教学设计;大段大段的哈姆雷特式的对白;精美的课件(包含荡气回肠的音乐)。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作用是多大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技能08-05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8-23

浅谈初中语文的新课堂教学08-1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8-23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20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08-24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08-1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艺术08-17

浅谈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