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

时间:2023-03-05 06:35:03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
徐健
[摘要]文章以力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揭示了教育的引力、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并从职业教育的应有之力、实际之力的现状对比中提出了从源头、过程、终点等方面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引力吸引力
[作者简介]徐健(1969-),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副科长、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与研究。(江苏海安2266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08-03
一、解析:引力的内涵和职业教育应有的吸引力
(一)对力的认识和教育引力的理解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的本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间接传递形式。引力是力的基本形式之一。据《辞海》“吸引”词条,吸引和排斥是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二者方向相反但又互为前提:比照物理学对力的理解,就社会中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人来说,人们选择和放弃一种教育形式,就是教育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排斥:郭元祥教授认为:“在‘正在形成的人’阶段,教育把人们积累的简单的劳动经验和技术、对自然属性的粗浅认识,以及群体协作的习惯、简单的生活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建立起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对人具有强烈的吸引?但是,教育对人的吸引并不仅仅就是生存的需要,而是“提高社会成员创造和享用文化的素质,从而使他们确立起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具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因此,当人们未能感知到某种教育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促进作用时,人们就会排斥对这种教育类型的选择,即使已经选择了也会中途放弃。当前,人们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已经接受职业教育而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力地证明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而遭受社会公众的排斥。
(二)教育的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的应有引力
从教育与人的互动关系看,教育对人的引力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引力就是教育是以浓缩、系统、简约的方式,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同时形成和激发人类的创新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所培养出的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的本质的角度来认识教育对人的“吸引”。然而,教育对人的发展不仅有“吸引”,同样也有“排斥”,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同一种类型的教育,也不是一种教育类型能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应有”引力有哪些?
1.从教育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人类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动力。教育起源于人类在生存和为了生存的实践过程的需要:初始之时,教育与劳动是“合辙而行”的,人类是在求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习得生产和生活技能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教育从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之后,教育传递劳动中形成和积淀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专门化教育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下一代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在长时间内形成和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由于当时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样,生产的简单、生活的简陋与教育类型的单一相伴而生,因而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并没有从教育的母体分离出来,但与原始的生产活动具有“胎联关系”的原始教育(含职业教育)对生产活动开展的原动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2.从生产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物质生产急剧增长的助推力。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出现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才应运而生。审视教育对象的扩大和教育机会的增多,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出现并不是掌握教育权力的统治阶级道德认识提升之后的对大众悲悯的结果,而是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生产急需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的客观需要,使得教育尤其是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终于冲破了阶级的藩篱.
3.从社会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提升力。作为面向生产力的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之一的人的培养活动,职业教育不仅向大众提供直接面向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而且还提升着人类的精神文明。首先是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得被培养者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其次,在职业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新的技术发明与科学方法不仅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人的思维品质。再次,生产领域的工作要求,在转化为人们的观念时,形成的特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二第四,职业教育在发展人的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发展着生产者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作用于社会:一种是技术方式,即科学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二种是教育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所以,在肯定当今职业教育对人的职业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同样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具有提升作用:
二、描述:教育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吸引力
从引力的“吸引”和“排斥”性质看,“吸引”和“排斥”双方“力”的大小对比和方向的“一致”与否,决定了“引力”最终是以“吸引力”或者是“排斥力”的形式出现。就教育吸引力的形成来看,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以及人们为教育所吸引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实际吸引力的大小。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比较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才成为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的“实际”吸引力状况究竟是怎样?
(一)在教育观念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教育
职业教育对潜在的受教育者来说,其吸引力也同样受到受教育者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漫长的。由于观念是人们心理的“底色”和“底蕴”,因此,对人的发展来说,观念一旦成为障碍就是发展中的第一障碍。目前社会公众心理中的“对体力劳动的轻视和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以及“学而优则仕”等旧观念就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第一障碍。克服这种障碍需要从民族文化背景、教育价值取向、学生及家长的态度等层面进行引导和提升,而且观念的更新和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态度是:不太愿意也不太喜欢,更谈不上喜爱甚至钦慕。
(二)在教育分流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一种教育
教育分流是对教育资源和受教育者进行有效配置的制度和方法。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把考试制度作为教育分流的一种制度和方法,该制度和方法在保证教育公平性上有其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教育缺陷——从“选优汰劣”的角度强化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最终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文明水准的差别。因此,职业教育就由一种“类型”教育变成事实上的“层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无奈”选择。
(三)在教育预期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种教育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个人进行教育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经济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教育,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最佳位置。在教育功利化得到强化的现阶段,教育预期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工资、不同岗位上的就业前景、消费收益和非货币形式收益的预期。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大多数社会评价不高,缺乏社会认同,故社会舆论的支持不高。较低的职业定位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层际流动,自然也就削弱了职业教育对潜在受众的吸引力:
三、生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合成和“应然”吸引力的增强
从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形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是职业教育“应有”之引力、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等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三种力在“方向一致”下的叠加,但实际的状况是这三种力难以保持方向上的完全一致。所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应从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质量、社会的需求、公众的预期等三个要素人手。
(一)“源头”吸引:三源汇流
1.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借鉴引力定律“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描述可知,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是相关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大小与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现在规模和内涵两个方面,因此可从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两个维度来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1)以规模扩张拉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847所,比上年增加15所;招生812.1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在校生2087.09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8万人。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说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增强二当然,这种增长主要是建立在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强大需求和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政策所形成的政策性增长: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职业高中5915所,比上年减少l所;招生290.66万人,比上年减少11.52万人一显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中等职业教育上并未得到增强。(2)以内涵发展放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既然规模扩张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那么,职业教育吸引为增强的着力点就应该在内涵发展上。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课程(与之相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教师”等三个支点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是要贴近生产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好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以及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投入,以课程的内在品质和设备的高性能来增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二是要围绕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技艺精湛的精品教师来支撑职业教育的优质教学,激发并始终保持学生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吸引热情。三是要瞄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锻造以高技能为特征的精品学生,以吸引并增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广泛参与:
2.提调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科学技术是最积极的因素。因此,从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负载在劳动力及其生产工具上的技术水平两个方面来倒逼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发掘职业教育对社会企业的吸引。(1)以企业所需高素质的劳动者倒逼和彰显职业教育的吸引。企业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者,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提升可以倒逼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校企间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学形式,也是彰显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快捷、最具体的服务方式。(2)以企业所需的技术水平提升倒逼和发掘职业教育的吸引二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企业的成长则需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强力支撑。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针对企业以产品研发、技术项目开发等刚性的发展需求,充分依托和利用职业教育的人才、技术等优势积极应对甚至倒逼职业教育的服务能级也要再提高。因此,强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定期派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是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倒逼驱动,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提升服务能级、展示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服务水平的需要。
3.提升对职业教育的正确理解,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主要是通过需要的满足来实现的:从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等两个方面看,增强职业教育对公众的吸引也应从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两方面引导。(1)提升对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认识,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对职业教育是“层次教育”错误认识的纠偏,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种“类型教育”,因此,要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在学制上,突出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类型;在工种上,面向丰富多彩的职业活动设置多类型的专业工种,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在对象上,除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与城市转岗、下岗人员,同时,要扩大教育范围,面向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实施职业教育;在方式上,学历型的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并举,集中和分散、长和短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以多样性满足多样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2)提升对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认识,满足社会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就业”。目前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端正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对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教学行为普通教育化的有力纠偏,但在办学实践中又绝不能狭隘地把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以“短期应对就业或者促进转岗”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面向已经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公众的就业培训。职业教育主要面对城市和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教育,既承担“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职业功能,又承担“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的社会功能,还承担在不同层次岗位“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的升学功能。因此,职业教育是就业和升学都能实现的“谋个性之发展”的类型教育。
(二)“过程”吸引:多径互通
从“源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和扩大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和流生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过程中的路径和规则设计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1.培养路径:构筑多元渠道以满足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在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从接受教育者的多元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毕业出路。当前应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和升学的不同诉求,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各有侧重,以就业为目标的应突出技能教学,以“技”立身;以升学为目标的应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以“双基”进学。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不是升学和就业的简单分流,而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此比例不足以打通中高职的衔接,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放大。
2.发展规则:柔性制度的设计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及时、快捷、有效地应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应企业用工需求,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柔性。因此,在学制上,应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长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应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并行,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应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用,必修与选修结合。从不同的环节切入,大力推行注册招生和学分制,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打开“进”“出”职业教育的方便之门,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将职业教育的潜在教育者有效地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中。除此之外,国家要出台类似与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等的职业教育促进发展政策,甚至要将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义务教育”,以免学费等优惠制度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终点”吸引:殊途同归
终点吸引是终极吸引,也是最有力的愿景吸引,它与受教育者的教育预期有着直接关联。
1.社会地位:以身份平等为基础的职业认同,提升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打破身份限制,尤其是国家各级部门及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作为社会的公信部门,在设定招聘人员条件时,在考虑学历文凭的同时,也应将同等条件下的高级技工、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纳入其范围。否则,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在缺乏社会公众认同的背景下消解。
2.经济收益:以薪资相当为基础的职业诉求,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追求。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是低端生产的劳动者。薪资过低不仅不能科学地反映劳动力的价格,削弱了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法治与制度,才能保障逐利之路的自由与平等。目前,我国一方面要坚决依法大力推行劳动准入制度,以技术门槛而非身份限制来促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对薪资分配制度的研制,确保薪资待遇与劳动技术及付出相一致。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3.职业愉悦: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从对当前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的判断来看,除了职业身份、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职业不公直接影响职业尊严外,职业情境、劳动条件、用工方式及态度也是制约劳动者获得必要的劳动尊严的重要因素。首先,脏、苦、累的职业情境是不能让劳动者在此种场所获得职业快乐体验。其次,对劳动者身心带来伤害的噪声、粉尘、湿气以及生产原料中的化学辐射等生产污染,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健康状况和从业态度。再次,现代企业组织化的用工方式和人际关系,也是从业者获得职业尊重的重要方面。当前,应该认真处理好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企业员工人格尊严的关系。媒体上报道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企业员工对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的追求。此外,还要严密监视和防止所谓高工资掩盖下的劳动伤害,其中资本剥削的最原始的两种方式——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在我国中小企业屡见不鲜。由于获得尊重是一个职业体验的过程,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特别是在生产一线甚至在一线的低端从事劳动,与之相应的职业情境与氛围以及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必须具备。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让劳动者享受职业尊严”政策保障。有了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才能真正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也只有让社会公众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对人们的吸引不会被异化、曲解。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2000(6)
[2]史彦虎,冀伦文论科技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社会整合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1( 11).
[3]马树超.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相关文章:

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08-18

乙醚的生成11-03

书的吸引力作文02-18

吸引力法则经典语录07-28

职业教育心得06-12

职业教育论文08-24

职业教育论文:职业教育的政府主导职能分析07-23

职业教育论文|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刍议08-13

关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呼唤顶层设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