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

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

时间:2023-03-05 18:35:0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

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
  
  张晓东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南京210013)
  摘要: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关键词: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整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C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18-03
  公民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中小学也非常关注公民教育,让学生参与或模仿具有鲜明公共性的社会活动。但是,毕竟中小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度过,仅仅通过少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有人认为,重建学校生活才是培养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我比较认同这一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学校生活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不同,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与社会中的成年公民不同,我们要合理地把握这种特殊性,进而建构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具有会共品质的学校生活,推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公共生活内涵及其对公民成长的意义
  所谓公共生活,就是人们在公共领域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其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本质特征。理想社会的公共生活是有序展开的,参与公共生活的各个主体的资格是完全平等的。大家共同对公共制度、公共舆论、公共权力和公共福祉等社会公共问题给予关注,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善行作为公共生活的价值追求。如果欠缺公共生活将使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普遍的社会冷漠。倡导公共生活并不意味着排斥私人生活,公共生活的存在并不以私人生活的丧失为代价,而且公共生活本来就是在私人生活的基础上诞生并与私人生活相伴而生的。公共生活其实就是为了每个个体私人生活的完美,但同时也对个人生活进行导引。“只有公共生活才能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定义人的总体性价值,也只有它才能使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符合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它所蕴涵的公共性是在真正互动多元的现代视野中生成的,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们的存在感完全依赖于一种展现,因而也就依赖于公共领域豹存在。在这一领域中,事物可以从被掩盖的存在的阴影中走出并一展其风貌。因此,甚至是照亮了我们私人生活的微光,最终也从公共领域中获得了更为耀眼的光芒”‘纠。如果我们疏离了鲜明的而充满实践张力的公共生活,就难以形成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公共性,就无法学会在公共领域中正当地交往与对话。在公共生活中公民的成长才具有鲜活的意义。人性是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并展示的,人也只有在公共生活里才能够被恰当的定义。“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学会应当做的事来学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引。要想成长为公民,必须在公共生活中做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在公共生活中良好的公民素养才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尽管公共领域还不够成熟,却仍然对造就公民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公民的成熟可以进一步塑造有意义的公共生活。
  二、学校生活是特殊的公共生活
  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公共生活的一些特征,同时也内含教育生活的独特意蕴,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外公民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理解与阐释学校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作为育人场域的基本内涵,避免简单模仿或移植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1.本质:尊重儿童权利的学习生活
  学校生活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公民教育的视野下,这种学习生活要充分关注儿童的权利,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当然,这也包括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权利对儿童具有普遍意义,儿童拥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诸多权利。对学校生活而言,最应该关注的是儿童的学习权利,有意义的、积极的学习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以应试为唯一取向的异化教育,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另外,儿童的学习生活具有儿童的特点,应该是充满了童趣的快乐生活,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视角。“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否则,就会扼杀儿童的天性。实际上,对儿童特性的关注本身就是对儿童权利的呵护。
  2.旨向:体现批判精神的向善生活
  教育是一项充满理想和人文意蕴的事业,体现了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所以,学校生活要更多地从应然出发,用积极的话语引导学生追求充满意义的生活。离开了对善的真诚追求,教育就失去了目的和价值。学校生活不拒绝恶,只是强调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展示与批判恶。学校生活要用善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合乎理性的、人的尊严。但是,善的生活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基于公共理性的批判,需要不断地时现实进行反诘和拷问,批判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对学校生活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学生的良知和责任感,让他们愿意介入公共生活之中,进而建构起充满正义的世界。同时,批判不是单向度的拒斥,有意义的批判还应该给人以积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平衡:共识与差异并存的多元生活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小公民,既有共性方面的表现,更有个性化的表达,甚至还有私密的独享生活。学校生活既要为他们创造公共性的平台,形成普遍性的共识,也要鼓励个性的张扬,同时,还应允许他们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但是,过去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中被遮蔽,是看似在场的缺场,学生是“没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的整体性,维护体现这种整体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与一切行为规范,它要反对和抑制的是个人对这种整体主义的反叛与破坏”q1。因此,学校公共生活与学生个体生活之间要形成恰当的张力状态,不能以公共生活挤压和消解学生的个体生活,也正是有了学生个体生活的存在,才能使学校公共生活更有意义。我们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生活,给学生以个人的空间,让他们既学会在公共交往中生活,也会在私人的领域里畅游。
  4.全域:沟通社会的完整生活
  掌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尽管杜威说过,“学校即社会”,可是学校终究不是社会。学校生活相对比较单一,没有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那么复杂,并非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部,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虽然在这一空间中,教师和成长中的小公民共同创造体现了教育特点的公共生活,但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公共生活。同时,由于学校生活自身的相对封闭性,学生失去了很多公共生活中可以直接达成公民培养目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所以,原本就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的学校生活必须跨越传统的边界,拓展学生生存的空间和领域,实现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而合理的牵连,为学生提供充满公共意味的、更加真实的教育生活,把完整的世界呈现给学生。
  三、基于公共性的学校生活价值诉求
  从学校生活作为特殊公共生活的上述特点出发,在对共在的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重塑学校生活。
  1.强调复数性的儿童本位
  我们眼中的儿童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正如阿伦特所说的复数性,不只是表示众多,而且意味着个性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除此之外,复数性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不管你来自任何社会阶层,每个介体均是平等的。正因为如此,学生们才能够在公共生活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并获得同样的尊严,而不是被强者所复制。与此同时,学校生活中贯穿始终的是儿童这一主线,要将儿童当做学校生活的主角,尽管学校生活是儿童成人化的准备过程,但是,儿童不是为将来而生活的,当我们去除成人的眼光,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学校生活可能正远离儿童,为孩子们将来思考的比较多,为他们过好儿童期的生活思考的比较少。学校生活本质仍然是儿童生活,不应该是僵化的和让学生无法亲近的成人化的公民生活,其生活应该符合孩子们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尊重并保护儿童的个人生活,最终带给孩子们自由和解放。
  2.系统的公共价值导引
  孩子们越是被现实所迷惑和遮蔽,作为公民的素养越是比较欠缺,越是需要学校教育提供公共示范,并为学生加以澄清,进而促进个体公共素养的提升。学校生活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更应该整体性地建构基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公共文化精神,让学生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懂得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何享受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当他们进行社会交往时,应该知道公共生活中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要帮助学生创造和成生右意义的公共生活,让他们有良好的公共品质,让公共价值自觉地成为学生个体性内涵的完善和补充。而且,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处于发展之中,离成熟公民所需要的素养还存在差距,学校生活必须对学生进行重要的价值引领,实现其应有的公民培养功能。
  3.井然有序的正义普照
  公共生活的核心特征就是公平和正义,它反映出来的是一个良序的社会。因此,学校生活要让公平正义的精神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并且将其弥散到每一个角落中去,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和交往秩序。不管学生来自任何家庭,都要促使他以主人的角色展示自己,让他介入到学校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关系之中。尽管有人也许会说,无论学校教育工作者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来自社会的不公正给孩子生活带来的影响。但是,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培养和造就开辟新生活的公民,越是社会所缺失的东西,教育越是要去开拓和弥补。我们要通过学校生活让学生体验正义的精神,从而将来去建构正义的社会生活。如果学生在学校中都不能品尝公正、享受做人的尊严,他们将来就难以成为捍卫和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
  4.开放中的主体性参与
  为了让学生真正不断地向成熟的公民靠近,除了过学校这种特殊的公共生活以外,还需要加强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适当打破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完整的全域性世界,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真实全面的体验。实际上,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单独承担全部教育责任。当然,开放学校生活并不是完全消除学校与社会的边界,而是让社会公共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且,在这种开放性的学校生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个体主动积极参与,因为,“与宣布一个人什么时候该承担责任的问题相比,他自己觉得什么时候该承担责任的问题要重要得多”。只有通过积极的主体性参与,人际间普遍沟通和对话和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才能形成至善的交往状态,并提高学校公共生活的质量,从而形成积极的公民生活和共有的世界。
  四、学校生活整体建构的实践路径
  整体建构学校生活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要撇开原有的学校生活,另起炉灶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是要根据学校生活的价值诉求,寻找多种方式和路径,将其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与公民两种身份的有机融合。
  1.倡导体现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设计
  公共交往本身最终必然形成并依赖于共识性的规范。具有公共性的学校生活需要有效的制度设计,其核心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在社会的公共生活形态中,公民个体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道、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理性风范和美好风尚。‘公共精神’的前提是对个人意志的普遍尊重,它生成于人们自主的、有着个人权利的以及自由和责任的积极而真实的社群生活或公共生活”在公共精神的引领下,学校生活应以公平正义为指向,既考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公共品质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儿童的私人空间,坚决抛弃过去科层化和成人化的生活结构与模式,形成学校公共生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设想,营造具有公共交往氛围的学校生活,规范与导引学生的各种行为,这是促进小公民成长的学校生活开展的基本前提和逻辑起点。
  2.渗透公民素养培养的课堂学习生活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在其中渗透公民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形成明天在公共生活中的生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品德课程中,更要努力体现公民教育的核心要素,让学生在思维和知识层面对公民具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和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明白自己在学校和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并使其参与社会生活,从而达到公民培养的目标。我们要恰当地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机会,把它们作为公民教育的有效载体,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公民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最终让学形成诚实守信、负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公共品质。
  3.尝试公共交往的班级自主生活
  班级是一个小的公共交往平台,也是一个更小的社会。学生们在班级生活中的角色承担,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在社会中的人生轨迹,对学生的公共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在每个班级中都有来自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他们之间需要进行合理的对话与沟通。班级生活旨在培养现代孩子们普遍缺失的公共精神,让他们在班级这个具有亲和力的平台上,彰显他们的多元性和主体性。要让他们成为班级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包办下的班级生活的执行者。学生们要通过相互交往和对话,制定班级生活的规则,共同推动班级的发展,最终使自己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整体意识——公共精神。
  4.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
  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是被管理的角色,较少参与学校决策和学校管理,他们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生活的主体。我们要畅通各种渠道,为学生锻炼公共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中提升公民素养。首先,我们要完善并发挥学生会等原有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也可围绕某些学校公共事务,新成立一些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学生组织,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展示各种公共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参与学校公共事务,这是网络时代的优势所在。“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公共事务向政府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网络时代将以‘半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代替工业时代的间接民主”。另外,学校的校刊和校报也应成为学生表达公共声音的重要载体,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5.组织开放性的一系列公民实践活动
  除了学校教育原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外,我们还应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和学校生活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把学生的视野从校园拓展到社会,引导学生会,以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完整世界的生活状态,既可以模拟公共生活,进行类似于听证会的公共性活动;也可以进入真实场景,比如,让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者行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成员;还可以以公民的身份,直接对社会公共生活提出有意义的建议;等等。当然,这些专门性的公民活动也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校本课程整合起来进行。
  

【论特殊公共生活——学校生活的整体建构】相关文章:

论学校公共关系的构建08-18

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08-17

抓整体特点与生活“牵手”08-16

论企业整体激励框架的构建08-06

论企业整体激励框架的构建08-06

论企业整体激励框架的构建08-06

论生活中的数学教育08-05

《论可能生活》读书感受08-23

论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构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