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3-02-11 23:17:0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周艳华
  摘要: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师范院校要把“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师范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来推动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师范院校要加强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周艳华,廊坊师范学院社科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94-03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日益弱化,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如何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大问题。笔者对河北省的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承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00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这900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文科生450人,理工类450。从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人手,找出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有误,政治观念淡泊
  作为社会上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但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缺乏认识,甚至把一些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的资本主义制度当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例如,有17,01%的大学生“理解共产主义时.认为那只是一种构想”;有13.89%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利弊,无优劣之分”,可见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怀疑、动摇,缺乏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清醒认识。这些观念已经属于严重的政治认知错误。在调查中还发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漠视政治.对政治生活无动于衷的消极现象,典型表现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熟悉、不了解,缺乏对国家的命运、前途的关心。如,对党和国家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感受选“不清楚”的有5.9%.在回答“您对在师范类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感受是”这一问题时,选“没感觉”的有10.42%:在回答“最近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您认为”这一问题时,有12.15%的学生选“没注意”.类似的选题“不清楚”的都占一定比例。
  (二)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在以实用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各种西方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追求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表现为:
  1.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上:部分师范生注重索取,回避奉献。受各种西方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个人本位和反集体主义倾向。在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中,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受到冷落.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忽视社会责任。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2.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部分师范生“重物质”而“轻情感”。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把珍贵的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在与一个人建立不建立关系方面、建立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取决于该种关系能否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许多大学生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的物质内容,忽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调查中,有43.75%的大学生认为注重社会关系网的建立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有38.54%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仅有17.71%的大学生将之视为“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这种社会风气产生了趋同心理和行为。
  (三)部分师范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较高。他们普遍对社会所抨击的“不孝敬老人”、“见死不救”、“酒后驾车”等社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而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示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较高的道德认知与他们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自身实际利益的追求.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如对于考试作弊问题,有13.89%的学生承认“想过但未付诸行动”,承认“作弊过一两次”的学生占39.58%,承认“有过多次作弊”的学生占5.56%:对于部分毕业生“任意修改成绩,伪造假材料”和“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现象.45.83%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理解”。
  同时.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道德滑坡现象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生活。我们在现实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网络上却被一些同学抛在脑后,他们在人格上.出现了虚拟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严重背离。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校园BBS上的回贴中,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随处可见:肆意低毁、诬陷他人或者造谣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相当严重。
  三、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摆脱“名”“利”的束缚,师范院校要站在培育“未来教师”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一些师范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师范院校领导仅仅把SCI论文数、博士点、自然科学项目获奖情况、师资队伍、学生就业率等硬指标的好坏作为办学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而把学生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无关全局的软指标来对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务虚多而务实少”.使得师范院校的信仰教育工作经常处于“软化”状态。师范院校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就要求师范院校的育人标准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师范院校。师范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师范院校要站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传承人”的高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把“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来推动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师德”教育,抵御“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诱发了人们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的价值导向.实用主义价值观开始在师范院校泛滥。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生存在过分强调专业而道德素质的倾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问道:“你是否认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道德方面要比一般大学生略高”时.有44.1%的人回答:“无甚区别,都是大学生,大家都一样。”可见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道德角色的定位.存在人为地降低道德标准的倾向.严重影响到师范生作为一个被教育者本身的接受主体意识。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人们对知识的追问.所关心的问题已不再是‘这是真理吗’,而是‘这有什么用’,这句话意味着:‘这种知识有没有销售市场’、‘这种知识能否保证我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居于不败之地’.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缺失智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这就要求师范生不光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能够在青少年学生中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普通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更需要有品格优秀的教师,教师培养者不能把没有核心灵魂的教师交给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必须培育准教师们“尊重一关怀一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带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去.让教师们带着灵魂去实现自身价值。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自身培养教师的职责,以及它向学生传授道德、伦理、品格的功能。只有这样,教师培养才有灵魂.教师也才能具有师魂的重要组成要素——优质品格。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手,要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显示,有50.35%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对了职业方向:26.39%的学生自认为有点选对:23.26%的人认为选错了.,如果再给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28.13%的学生表示会重新选择职业:29.17%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重新选择:只有42.7%的学生认为自己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结果表明,师范生重新选择和可能重新选择职业的百分比相当高.表明部分“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信念缺乏足够的忠诚度,这样的准教师,日后走上讲台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为师之道。因此,“高师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人手,使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未来的教育工作统一起来。”
  其次.要完善师德教育模块内容的设置,突出师范特色。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专业课中固守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这样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有关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不少,但能把师范生品质特点与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的教材不多.因此,师范院校应当强调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单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全面系统地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增强职业道德勇气,在其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完成其身负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责任。
  (三)专业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但反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严重脱节,立德树人这一重任被完全交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显示.在回答“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17.01%的学生选择“经常”,其他则为“有时”或“从不”:在回答“您认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的如何”这一问题时,有33.680/0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另有46.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一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下.导致了在师范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素质”的现象.从而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专业”障碍,导致在部分师范生中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水平滑坡的消极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的消解。
  师范院校要加强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把本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尤其是价值观资源挖掘并艺术地呈现出来.使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现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更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教师在学生面前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自然携带并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这种镶嵌在知识事实和学校生活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决不是诉诸课程文本和简单的道理即可实现的。”“操作能力和学术能力尽管非常有价值,也很重要,但它仅仅是我们作为人的发展需要运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唯一依托.我们还需要其他丰富的内容:人的关心与爱心、真实的情感与体验、集体的协调与合作、相互的理解与共识、价值的选择与发展,这些是人类在生活世界中应该予以考虑的内容。”否则,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将是“功利化、对象化以及物化了的人。”德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德国师范院校,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要注重从这些角度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2):27.
  [2][5]洪松舟,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J].现代教育科学,2007(5):12.
  [3][4]马珍萍,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6.
  [6]朱小蔓.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9-06(5).
  [7]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2):28.
  [8]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7.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相关文章:

西部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07-23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07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08

幼儿德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08-17

大学俄语教学论文 公共俄语教育现状及对策08-17

关于××县渔村班子现状的调查与对策08-16

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08-08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08-08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