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作文的三大源泉及其内在关系探讨

作文的三大源泉及其内在关系探讨

时间:2023-02-22 08:04:4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的三大源泉及其内在关系探讨

作文的三大源泉及其内在关系探讨
  
  作者/李功连
  
  作文是学生思维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认识和掌握作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却难尽人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作文教学的真谛。从源头上理解和掌握作文教学的真谛需要把握作文的三大源泉:生活、思考和需要,并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
  
  一、生活、思考和需要
  
  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思考和需要三者组成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只有从生活、思考和需要这三个源泉出发,才有可能真正引导学生作文走向良性循环,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生活
  
  没有外在客观的生活体验,作文就如同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感觉无话可写,其首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从而导致积累的生活素材不够,所以叶圣陶先生就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学生生活的内容其实极为丰富多彩,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有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时代特色。要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用耳朵聆听千变万化的生活旋律,用心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妙生活。只有通过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才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生活积累,开发作文的生活源泉。
  
  对学生来说,除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直接获取第一手素材之外,更重要的获取生活素材的机会就是阅读。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书本打交道,从书本上读到的内容也就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尽收眼底。(教学论文 www.fwsir.com)读了《背影》,也就记住了那个胖胖的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场景,记住了父子之间的浓浓真情。读了《孔乙己》,那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坚信“君子窃书不算偷”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也跃然纸上。
  
  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尽可能多读书是获取写作素材的绝好机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样的事物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绚烂多彩的姿态。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场景、精彩的画面、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词句都值得认真学习模仿。通过感受和学习别人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优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2.思考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汲取养料、获取智慧、领悟人生。按理说,学生不应该缺少生活积累,也不应该缺少生活体验,但为什么学生的作文依然千差万别呢?这意味着并不是有了生活就能够写好作文,要写好作文还需要其他源泉。而思考就是作文的第二源泉。学生要写好作文,就需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反复不断地思考。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发现生活的美,就需要思考。平常的生活总让人习以为常,时间久了,这种习以为常也就演变成了视而不见,总觉得生活中总是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值得提,没什么值得写。特别是学生,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简单的“三点一线”,书本上的东西也因为朝夕相伴而变得毫无新意。因此,他们也就习惯了淡忘,习惯了冷漠,作文自然也就找不到生活的滋味,甚至连生活是什么都可能遗忘。
  
  对生活缺乏思考也就导致与生活的背离。背离了生活,作文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尽管每天都在生活中度过,但总觉得是个过客,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妙,作文中就只能永远是那几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干瘪的、没有生命活力的口号。
  
  要想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美,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不断地思考。只有经历了反复思考,外部的客观生活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才能成为可以任意取舍的生活素材。比如,学生写一篇题为《回家的路上》的作文,这就意味着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回家的路上到底看到了什么,比如他走出校门后第一眼看到了一辆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一辆什么牌的车?什么颜色?新不新?有多新?停在什么地方?车上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标记?当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又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比如回答“车有多新”时,教师就可以再问这个“新”是和谁比较?是你爸爸的车,还是刚下线的车?然后再让学生回答,直到满意为止。问题的完结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完结,这时候教师又需要引导学生再一次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用清晰的顺序组织起来。当教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将问题深入、细化,再深入、再细化时,学生也就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思考,也就让外部的生活事件变成了学生内心可以任意取舍的生活素材。
  
  3.需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③不仅于科学,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需要的作用都非常显著。对写作来说,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写作的动力。写作的需要按照自我写作意识觉醒的程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强制需要的阶段和自觉需要的阶段。学生的作文大多处在强制需要的阶段,而作家的写作就基本上处在自觉需要的阶段。
  
  对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作家那种写作的自觉,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在强制下完成的,要么是教师的强制,要么是考试的强制。因此,强制的需要是学生作文的又一源泉。因为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还处在他主的阶段,所以,强制的需要是学生作文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对学生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作文时并不会感觉到需要的强制性。对教师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让强制尽可能地温和,以符合学生情感成长的需要,在完成强制的同时又让学生乐在其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历,所布置的作文在他们的生活范围之内,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会不断地反思生活,以使外在的生活事件转化为内在的生活体验。转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作文时不断地将问题细化,细化,再细化。不断细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将认识引向深入的过程,只要学生的认识深入了,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不必要怀疑学生的认识能力。如果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深入,那只能是教师还没有将问题细化到足够的程度。其实教师在细化问题的同时也在将外界强制的需要不断地细化,当强制的需要不断细化时,学生也就感觉不到需要的强制了,因为认识能力和强制需要处在此消彼长的位置,认识能力的提升降低了需要的强制性,从而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维体验和更自觉的情感共鸣,作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二、生活、思考和需要的关系
  
  生活、思考和需要是学生作文的三大源泉,缺一不可。生活是作文的外在客观源泉,思考是作文的内在主观源泉,需要是作文的外在强制源泉,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首尾连接的三角形。
  
  生活占据了三角形的一个底角,它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前提和内容,思考位于三角形顶端的位置,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原则和手段,而需要则处在三角形的另一个底角,它指引着学生作文的目标和结果。
  
  处在三角形顶点的思考指向外在的生活和需要。一方面通过对外在生活的思考来实现外部生活事件向内在生活体验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在需要的思考来实现内在生活体验向作文的转化。在外部生活向学生作文的两次转化过程中,思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思考,作文既不能体现生活的真,也不能反映心灵的美。只有借助于思考,外在生活的真才会和内在心灵的美相互结合,从而让作文散发出浓浓的真情,体现纯纯的真爱。
  
  生活是作文的前提和内容,并为思考提供经验的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思考也就缺乏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也没有原始的材料作为依据,因此,思考也就成了无所依傍的空中楼阁。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的作文就无从谈起,因此,持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就是作文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通过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从而让思考具有更宽广更坚实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学生的作文就更深刻、更真切。思考生活,让生活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在自身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活也就成为了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从而也就丰富了生活的价值。
  
  外在强制的需要通过思考与生活建立内在的链接,从而让需要不断地迎合生活、适应生活、符合生活、变革生活,最终创造生活。而生活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转换形式,从而实现与需要的对接。通过思考,需要不断地从外在转化为内在,而生活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外在转化为内在,这两重转化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最终的融合,在这融合的时刻,作文也就喷薄而出。
  
  从生活、思考和需要三个角度来审视作文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从需要开始,通过思考来实现生活与需要的衔接。因此,对于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作文从教师强迫的被动思考到自我主动思考的过渡,从而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要求。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将外在的需要不断地细化以符合学生的实际。外在的需要可能高于学生的实际,而对需要进行细分的时候就可以降低需要的难度,从而符合笛卡尔提出的将“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④的原理。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让学生的作文拥有不断坚实的基础。由于理性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能力具有内在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思考的程度不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满足作文的需要,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从生活、思考和需要三个层面来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一条写好作文的有效路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地从生活和需要的思考中学会了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将受益无穷。(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文的三大源泉及其内在关系探讨】相关文章:

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探讨08-07

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08-17

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08-17

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08-11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08-05

关于MCAI教学普及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08-17

WTO对中国税制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08-05

高校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探讨08-18

公共关系教学创新探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