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例谈“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从一个“半”字谈起

例谈“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从一个“半”字谈起

时间:2022-04-23 05:20:5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谈“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从一个“半”字谈起

例谈“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从一个“半”字谈起

  陈剑峰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226004)

  摘要:“主问题”是课文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其提出的切入点非常有讲究。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从“半”字入手,让学生找“半”字,思考“半”字的含义,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成为全课讨论的“主问题”,并产生问题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发展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原则发展性概括性层次性

  问题,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元素,是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本的推进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载体。问题有真伪、主次和高下三种“境界”。其中,所谓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

  “主问题”设计恰当,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开展基于学生“学”的教学活动,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孔乙己》一文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经典篇目。如何才能把名家名篇教出“亮点”?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运用新课程理念创新“主问题”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非常有讲究。我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实践中,从“半”字入手,让学生找“半”字,思考“半”字的含义,进而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成为全课讨论的“主问题”,并产生问题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 课例回放:让学生品“半”字

  师《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但是细心的读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请同学们认真品读原文,思索有哪些与“半”字有关的内容。

  生他说话让人“半懂不懂”。每当来到酒店时,他总是说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当别人取笑他偷书时,他却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紧接着就是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话。他用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一方面是为了搪塞别人,应付那种使自己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经书上圣人所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其中很有卖弄之意,使人读了深感他的迂腐不堪、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生我补充一点。当孩子们再向他要茴香豆吃时,他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仍然是说“之乎者也”等内容,这进一步反映出了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陈腐的知识毫无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迂腐性格。

  师很好。这是孔乙己的“言语之半”。

  生他做事“半途而废”。“他身材很高大”,又“写得一笔好字”,这些本应该是他维持生计的有利条件,但是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把体力劳动看作是最低下可耻的事,因而从来没有想过既然不能中举,何不凭借自己的双手挣碗饭吃,就是替别人抄书一类的工作,他也坚持不了几天,到最后“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师这就是他的“做事之半”。不好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替人家抄书还偷偷摸摸。

  生书下注解里告诉我们:他的姓名让人“半懂不懂”。(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他的姓名来源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

  师这是他的“姓名之半”,极含讽刺意味。

  生书中第4小节有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含义极为深刻。“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跟“短衣帮”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过着饥不择食的生活;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这又说明他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而又不能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从“长衫顾客”中被挤出来的人,跟“短衣帮”不同。但他不肯脱掉长衫和“短衣帮”为伍,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有了这件长衫,他似乎在精神上还可以得到些安慰。这样,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挣碗饭吃,只好硬装斯文,死要面子,从而沦落成了一个畸形的“多余的人”。

  师你找得很好。他的身份——半“短衣”半“长衫”。这是他的“地位之半”。他的外貌的独特性,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性。

  生他的品行“半好半坏”。孔乙己好吃懒做,替人家抄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甚至偶然做一些偷窃的事。这是他品行坏的一面。但他品行也有好的一面:他热心地教小伙计识字,尽管小伙计瞧不起他。他不但不恼恨反而显得很惋惜的样子,因为他从内心里真诚地希望小伙计将来能当掌柜。这说明他内心有善良的一面。

  师这说的是他的“品行之半”。

  生还有,他的身体“半残不全”。他第一次到酒店喝酒,身材高大,虽然营养不良,但四肢健全。而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时,“我”这个小伙计在柜台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须站起来才看得见。原来他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是用手“走”过来的。“身体之半”说明:科举制度在毒害了他的灵魂的同时,也毒害了他的肉体。

  师对。这是“身体之半”。

  生他的思想“半醒半庸”。他没有考取功名,却以读书人自居;他经济困窘,却要做长衫主顾;他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却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明明是被人家打断了腿,却主动遮掩说是跌断的。“短衣帮”为什么要取笑孔乙己?就是冲着他“半醒半庸”的思想而来的。孔乙己被“短衣帮”刺激后一系列苍白无力的反抗而显出的丑态全在“短衣帮”的预设之中,而孔乙己自己却丝毫不知道。

  师你思想很深刻。这是孔乙己的“思想之半”。谁能说说孔乙己的“生死之半”?

  生文章结尾写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名字仍然还留在酒店的粉板上,仍然被老板念叨着,这不是老板对他的怀念,而是他还欠着酒店老板十九个钱,才被人牵挂着,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死了,只死了一“半”。这说明他的人生是悲惨的“半”个人生,也表现了这个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无情。

  师小说中作者通过上述的“半”字现象,描绘了孔乙己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刻画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可悲可笑的性格特征,锐利地剖析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对历代知识分子严重的精神戕害。

  学生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描写中理解了“半”字的丰富含义,进而参透了孔乙己的悲苦境遇、悲惨人生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冷漠、麻木的人际关系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

  二、 设计思考:遵循三条原则

  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了“主问题”设计的三条原则。

  (一) 发展性原则——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注意问题的真伪

  教师进行“主问题”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是现实水平;一种是儿童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里遨游,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价值。

  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学生已经掌握理解的内容,或者超出学生现阶段领悟水平的问题,我们都视为“伪问题”,哪怕这一问题在学术上依然有价值。凡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均是“为问题而问题”,这是“动机之伪”;至于“错误的问题”,更是“本质之伪”。如本文教学中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提问和关于“茴香豆”中“茴”的四种写法的提问,前者对初中生来说太易,属于小儿科式的“低级提问”,只会导致学生索然乏味;后者是故作高深式的“学究提问”,会使学生一头雾水。它们都属“伪问题”,在设计时都是应该避免的。

  (二) 概括性原则——按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求,注意问题的主次

  教学中的问题不宜多,否则教学将散漫无序。只有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才是教学中的“主问题”,其余的问题教师应该大胆舍弃。

  即便是基本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也未必就一定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若干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有许多问题,但真正有资格成为课堂“主问题”的并不会太多。

  比如,学生预习《孔乙己》一课,阅读之后提出了20多个问题。如:孔乙己的姓名是否有含义?众人为什么笑孔乙己?为什么他总是说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让人听了半懂不懂?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做事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第二次到酒店为什么是用“手”走来的?丁举人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狠毒?孔乙己的长衫有什么意义?文中粉板上的19个铜钱有什么用意?文章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矛盾?等等。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这20多个问题?我思考再三,引导学生把焦点集中到一个“主问题”上——找出文中的“半”字和暗含“半”字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作用。这样,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与“半”字进行联系,同时把学生提出的20多个问题围绕“半”字进行勾联。由于“主问题”集中,切中要害,吸引学生整体品读课文,因而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也具有相当的深度。

  (三) 层次性原则——遵循问题间的逻辑规律,注意问题的高下

  “主问题”确定后,还未必能成为最佳问题。最高境界的问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切合文本要害,做到纲举目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趣味,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本身设计精当,既有助于学生当前的进步,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也能够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上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差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语句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语句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语句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探究客观事物,代表性语句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唯一。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要做到“去伪存真”,使学生有思考并有所得;注意抓住主要问题,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成串的“连问”、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而为的“追问”;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节奏方面,好的“主问题”能让学生安静下来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得其所,得到和谐发展和充分发展。

【例谈“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从一个“半”字谈起】相关文章:

谈议论文的叙例与析例论文09-04

例谈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06-03

从一个微笑开始作文04-05

从一个微笑开始作文04-24

从一个微笑开始优秀作文09-13

从一个微笑开始作文11篇08-16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与原则03-29

面试的27个经典问题10-18

语文谈礼貌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