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时间:2023-02-24 17:30:36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作者/孙朝仁 孙 焱

  【编者按】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期“课程改革”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针对当下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展开反思,提出解决策略和实施建议。期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孙朝仁1,孙焱2

  (1.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科所,222006;2.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科室,222042)

  摘要:校本教研是连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但校本教研存在着教研功能缺失、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成效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以“建”为立足点,以“学”为基本点,以“研”为生长点,以“思”为拓展点,以“赛”为新起点,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发展问题作用基点

  2011年12月12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要求各地以此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中也指出:“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理应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

  一、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学研究。但在调研、观察及与经历过校本教研的教师的交谈中发现,许多人对教研工作和日常工作无法区分,乃至把日常教学工作当做教研工作来总结。这表明,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实践意义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尤其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还存在着校本教研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开展的模式还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教研部门统一安排多,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教研方式方法单调等问题。更有甚者,偏离了“以校为本”的方向,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自身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论文范文 www.fwsir.com)所谓的校本教研仅仅只是一种标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研功能缺失

  校本教研活动低效,缺少活力,抗干扰能力弱,逐步丧失对教师的吸引力。如:活动内容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教师没有实质性收获,沦为“面子活动”;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弹性,难以激发教师的动力,无法葆有持久的兴趣;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活动计划流于形式,教研组任务常被敷衍,教研组成员的出席率不高,等等。

  (二) 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主管部门对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意识还停留在新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对学校的校本教学研究关注程度不够,参与程度更是不够,导致教研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专家引领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感到无所适从。最近,笔者参加了我市校本教研合格校验收座谈会,现场能答得出“什么是校本教研”以及“校本教研的形式有哪些”的教师少之又少,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三) 研究成效不高

  一些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所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阻碍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或者是沽名钓誉,应景地申报一些课题,没有真正去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 校本教研的作用

  第一,校本教研是“校本”最重要的体现,是连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这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没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就会缺少针对性,校本管理就会缺少时效性,而校本课程也会缺少基础性。

  第二,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知道,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改变教育必须改变学校,发展教育必须发展学校,发展学校必须发展教师,发展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所以,只有基于学校真实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才有直接的意义,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三,校本教研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保护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处于执行和服从的被动的地位,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四,校本教研是教研员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全新选择。教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在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用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花时少、见效快。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在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教学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方式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三、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基点

  校本教研所提倡的“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对学校教学研究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和教师自身实践中真实而自然的“现场”和“情境”,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对象。学校和教师也相应地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即校本教研不是一种外在于教师的研究,而是一种教师自我“涉入性”的实践。这种实践是自我经验的自我积累、自主生成和创造性表达。在校本教研中,不管是宏大叙述还是日常叙述,都要求教师进入现场、体验现场、感受现场,进而形成经验文本,如故事、日记、现场观察、自传或传记、访谈和书信等。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呢?

  (一) 以“建”为立足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学校应制订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和领导管理制度,并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落实到位,不能临时突击,做表面文章。校本教研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校长是关键。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挂帅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等工作,并肩负本校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的责任,构建“校长—教科室(或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四级校本教研工作网络,定期开展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讨活动。

  各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团体,其工作职责和任务是:负责制订学科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学科性的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活动。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关系到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努力发挥专业带头和引领作用,营造团结协作、虚心学习的氛围,促进教研组成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促进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二) 以“学”为基本点,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基

  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学习化氛围和学习化制度与机制的形成,使“学习—研究”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一线教师的学习,要从钻研教材开始。然而,现实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在刚刚结束的连云港全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中,经过两轮的选拔进行第三轮上课的参赛教师都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变量和函数”是一节概念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明晰函数的概念,认清函数的本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却基本没有触及“对应”二字。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甚至是一些优质资源学校)校本教研抓得不实,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笔者以为,传统的“以老带新”应赋予新的含义,应成为“以教育智慧为载体,以建构性学习为形式,以专家教师为师傅”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应提倡教师之间“结对子”相互学习,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关注“青”的学习、效仿的态度与效果的同时,也时常督促“蓝”能老而弥坚、与时俱进,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老教师成为青年教师的“回形针”。对青年教师,应多一分关爱和赏识,少一点权威和严厉,努力构建“发现型”、“鼓励型”、“共进型”和“合作型”的新型“师徒”关系。

  (三) 以“研”为生长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脚手架”

  “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动力,是教师高层次的成功需要,也是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专家型教师的需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低层次的教学。为此,学校应以新课程为载体,定期举行教研论坛活动,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让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论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思想火花,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以教研组为团体,实现教研组“教”与“研”的回归,包括:理顺“教”“研”关系,整合“教”“研”身份;深化课例研究,整合“教”“研”过程;建构集体知识,整合“教”“研”成果;改革评价体系,整合“教”“研”力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广大教师的研究品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积极叙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叙事研究和案例分析等自觉进行反思。比如,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我们围绕课题“垂直”反复研讨,从一开始的模糊、肤浅、常规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清晰、深入、创新的想法,特别是在说明“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这一结论时,我们借助硫酸纸(透明的纸),让全班学生都过硫酸纸上的同一点画同一条直线的垂线,然后同桌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前后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第一排学生与最后一排学生的硫酸纸“重叠”,任意两位学生的硫酸纸“重叠”……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感悟到“只有一条垂线”。同时,在让所有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同位比对—异位比对—初步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反证法、不完全归纳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征服了评委和听课教师。我市参赛的新海实验中学吴雪英老师获得小组第一名,2008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卡西欧杯”第六届全国初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一等奖。

  (四) 以“思”为拓展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攀缘术”

  如果说“学”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研”是校本教研的抓手,那么教学反思则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由“通识型”到“专识型”、进而“博识型”的自感压力的过程。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就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原来的教案、教学设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即自我反思)?个人的智慧不能解决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可以向同行请教(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设计和解决问题(即同伴互助);教师还可以与专家对话、向专家请教,以及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专业引领)。从这个角度来说,校本教研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的问题。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的宋彦波老师在《集体备课:由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引出的话题》一文中说: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时,我们数学组的文老师热情洋溢地抛出了一个数学课本上的二次函数应用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让学生感到模糊,而且教师也颇有争议。全组教师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牵入”争论和思考之中……这样一次非常平常也非常普通的集体备课,却给该备课组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细细咀嚼,意犹未尽。扎实的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五) 以“赛”为新起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添加“助燃剂”

  “赛”既是“建”、“学”、“研”、“思”诸过程的总结,同时又是新过程的起点,是对上述过程的检测、反馈和升华。第一,学校应经常性地开展校内赛课(会课)。这种类型的赛课,不是注重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赛前老教师的“传、帮、带”,有赛中选手的学习与交流,有赛后评委的中肯点评与参赛教师的自我反思。“赛”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打造的过程。例如,笔者原来所在的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教学“百花奖”评比活动,其中的“课堂教学优胜奖”角逐最为激烈,每参与一次,大家的收获都很大。第二,对于校内赛课的优胜者,学校积极把他们推出去,参加市级基本技能以及优秀课的评比活动。他们在经历了校内赛课这一过程之后,深感教学经验的缺乏,自感与名师的差距还很大,更会主动地学习、自觉地研究,为实现更大的进步,走上新的起点。第三,通过“微格教研”,促进成熟教师的“飞跃”。比如,将其执教的一节课全程录像,然后在集体备课期间“实况转播”,教研组全体成员(或集中市内有影响的教师)一起点评,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恰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体现一定的研究思想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并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否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中心,乃至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否与学情相得益彰等多个方面,一一“指手画脚”。这不仅是对执教者的一种帮助,对参与者来说也是一次提升。经过这样的“打磨”,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上的“高原现象”。

  从以上几点出发思考,校本教研就应该是带着“校本问题”的“研”。离开了校本问题的解决,校本教研就必然会流于形式。同时,校本教研必须符合教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其内容应该包括: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实施模式、研究方案、实践效果及分析等。另外,校本教研的参与人员,不能只限于本校,应该适当邀请校外的研究专家或有类似研究问题的兄弟学校同行参与进来。一来,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论支撑和同行的经验;二来,也可以获得“旁观者”的建议,避免“当局者迷”。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学校教研组建设及其效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柯言。校本教研: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2] 孙焱,孙朝仁。教研组生存危机及知识管理——以数学教研组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3] 金孜红。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2)

  [4] 宋彦波。教学叙事:由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引出的话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8)

  [5] 毛齐明。教研组“教”“研”的丧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论文:校本教研的问题、作用与基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相关文章:

校本教研论文: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08-12

加强校本教研建设 促教师专业化发展05-25

公务员诚信论文: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论公务员的诚信08-08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08-26

校本教研,我专业成长的摇篮07-25

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08-17

谈幼儿舞蹈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论文(精选6篇)05-07

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08-17

语文教学论文:追寻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以生涯发展观为视角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