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一个语文老师的纠错本

一个语文老师的纠错本

时间:2022-08-15 01:21:1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个语文老师的纠错本

  一个语文老师的纠错本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伊有喜
  
  带高三期间,常常只是闷头做卷子习题。有几道题令我印象深刻,抄录如下——
  
  第一题是,在以下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片段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有什么作用”?这个暂且不提。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的是对第一问的回答——大多数同学说,是拟人。为什么呢?他们的解释是,你看,不是把一条河(大堰河)当成女保姆(她)吗?
  
  这是真实的事情,这所学校在金华,而艾青是金华的诗人;这个班上的学生不乏姓傅者——是傅村人,而艾青故居畈田蒋就在傅村镇——离傅村镇不到5里……呵呵,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第二题是成语题,这个成语是胸无城府,每次作业讲解都让我很纠结。翻《中华成语大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对该成语是这样解释的——城府:城池和府库,比喻待人处事的心计。胸中没有心计,形容襟怀坦诚。我说这是褒义词,下面一片哗然,有同学强烈反对,说《鸿门宴》中的刘邦如何如何,又说项羽如何如何,然后说项羽该是胸无城府了吧,可天下是刘姓的。然后他愤愤然,说宁肯“胸有城府”——马上有人指出,与“胸有城府”这个词,相应的是不是“很有城府”呢?然后就设想一下跟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交往会怎样?沉寂片刻,他们开始皱眉头,说恐怖啊。之后,我读成语出处——《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唉,我的纠结是在“人自不忍欺”,想想古人真是忠厚,而偏偏有“人心不古”的祖训,让人唏嘘不已。
  
  胸无城府,天真烂漫,其实幼童时期人人都是这样,不是吗?慢慢长大,慢慢地就把这份天性弄丢了。很多人要找回来,只能借助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有少数人还具备着,于是这少数的人被称为具有赤子之心的人。这让我想起南蛮玉(原名刘慧君,金华女诗人)——有一次本少(笔名本少爷,是突围诗社创始人)来金华,仰慕南蛮玉诗好,更仰慕她的厨艺好,于是一帮人就跑到她家里蹭晚饭,饭毕。喝茶聊天,渐至晚上十点,谈兴仍然高涨——此时南蛮玉让李英昌(南蛮玉之夫,江西籍诗人)削苹果,说,吃完水果,大家该回家了。呵呵。
  
  第三题也是成语:量体裁衣。
  
  这次侧重点在量字的读音上——量字,念去声而非阳平。音以义生,义以音辅,此处量字做“估计、估量”而非“测量”解。古人做裁缝,不像现在动用皮尺子量量身高三围就行,他还得像中医,望闻问切一番,比如看气色看站姿和步态,还要打听一下大官人何时中的举何时升的官——任现职已多少年限,有无升迁的可能等等。据说春风得意的新官多半器宇轩昂,因为昂首挺胸,所以衣服的前襟应该稍长、后摆稍短;而升迁无望的官员多有暮气,相应地,衣服的前襟可稍短、后摆稍长。看来,量体裁衣充分表明纯粹的科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人文做引导。这是最让文科生长气长脸的一个成语吧。
  
  最后一个成语:五谷不分。
  
  很早的时候,我在乡下教书,一位来自城里的80后女生,在我们学《景泰蓝的制作》期间,拿着书本指着其中的一处——“先在粘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粉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她的困惑是,这个“筛”怎么回事?筛可以把东西“均匀地筛在上边”?当时我就愣了,她并不是开玩笑,而是一脸的诚恳。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就没有看到过“筛”——家里没有面筛、米筛(城里居民哪用这个!),自然也没有谷筛、砂石筛等等,最后是让这位“没怎么看过灰瓦没见过马头墙”的城里女生跟着一位乡下学生过周末。此后,这类“五谷不分,不辨菽麦”的事情就慢慢多了起来,让我惊讶的是,农家子弟的比例慢慢地增多了,特别是眼下的90后,可是在他们眼里,毛芋和莲荷,甘蔗和茭白,麦苗和韭菜,秧苗和稗草……不要说区分,甚至都没见到过。确实,在农村,现在很少有让小孩下田地干农活的,家长们都知道,要紧的是读书!通常给孩子的承诺是,名次进步到什么程度或者考上某某学校,就给小孩买个手机或者电脑,家长们可夸耀的是他们的小孩这么小就能摆弄这么复杂的手机或者电脑(互联网),而绝对不会夸自己的小孩会做多少农活,知道什么节气,认得多少农作物或者花花草草!他们一辈子的努力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女走出农村成为“体面”的城里人吗?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我们看看读书教书一辈子的孔夫子——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觉得读《诗经》好处多多,一是兴观群怨,二是事父事君,三是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注意了,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不是多识“鸟兽草木”!《诗经》涉及的鸟兽草木确实不少,“雎鸠”(一种水鸟)“芣苢”(车前子)“卷耳”(苍耳,也叫鼠耳,做清明馃用的)“蒹葭”(芦苇)“木瓜”什么的,我估计孔子也不定认识——他不鼓励学生成为植物学家、动物学专家或者博物学家。面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他直截了当,“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一俟樊迟悻悻退出,他还加一断语:“小人哉!”——事实上,孑L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这里包含了孔子对诸多农事杂事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劳心劳力之说,随着儒家独尊,很明显地阻碍了国人的科技实践。国人务农,以耕读传家为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们几千年不改耕作方式,只是想着读书出人头地为君王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也可以是一个农人对子女的期许!
  
  当初,“子路从而后”,向“以杖荷蓧”的丈人打听“子见夫子乎”?想不到遭丈人一顿呵斥:“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孰为夫子?”——而目下的乡村,这样的丈人还有吗?

【一个语文老师的纠错本】相关文章:

纠错08-17

纠错的作文08-18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心得08-24

语文 -鲁本的秘密08-15

播音主持面试自我介绍纠错08-23

一个假期的三本好书作文04-22

当好语文老师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08-20

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08-17

语文 -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08-16

语文一个接一个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