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时间:2023-02-26 01:46: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作者/ 窦榆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深入精炼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生、净化灵魂,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小说是“人的艺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他们可以是某一真实人物的原型,也可以综合众多的人物,如鲁迅小说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阅读小说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品味和探究中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审美特点。这些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某一性格类型的代名词。多愁善感才学超众者如林黛玉、尖酸刻薄可怜可叹者如杨二嫂,都以鲜明的个性、社会性,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爱憎情感,得到审美愉悦。
  
  需要注意的是,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让我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反面人物形象或中间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人美感。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小说中对丑恶人物的塑造,实际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赏,从这一角度说,这些人物形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在两相映衬中,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不辩自明。
  
  二、体会情节的构思美
  
  优秀的小说总是能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取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作家会打破传统的情节写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使我们更能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置上极具特色。它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于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态度的“转变”;于勒的穷困潦倒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动,就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情节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同时,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史,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作家对于社会的认识。
  
  三、品味环境的韵昧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情境。小说作品中的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达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目的。《最后一课》里,对习字课堂环境的描绘,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论文范文 www.fwsir.com)进而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优美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与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环境之美,明晰且直观,自然而动人,稍加点染,便能表现出一派诗情画意。学生在通过想象对画面进行重现的时候,已经陶醉于小说的意境之美中。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美
  
  为了避免对文章的切割,感知小说的主题是基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之上的整体性审美需要。小说所写可能是小题材,撷取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但都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作家在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后进发出的绚丽的思想火花。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之美时,应当结合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一定要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主题之美。
  
  小说家都德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去认知、感受更多具有这种伟大情感的普通人的崇高的魅力美,引导学生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民族。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主题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小说的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通过小说审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结合文本,一方面挖掘美感,一方面调动情感,一方面塑造人格,以情析美,以美人情,那么提升学生的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就会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400030)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相关文章: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8-16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07-20

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08-02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08-07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07-26

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08-07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08-07

浅析投射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8-24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