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时间:2023-02-26 03:31:5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
  
  董旭午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摘要:教学《枣核》一课,洪宗礼老师先是故意置疑、激疑,接着又故意漏读错读几个看似不太重要、实则不可或缺的词语,并要求学生找出来,由此把学生导入一场深入、多维的思辨中,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是洪老师一贯的主张,更是他一辈子坚守的理念。
  
  关键词:文本 情感 文字
  
  洪宗礼老师手托几颗生枣核走进课堂,问:“它重不重?”
  
  学生众口一词:“不重。”
  
  洪老师说:“它究竟是重,还是不重,答案在《枣核》这篇课文里。”
  
  洪老师读课文第一段,然后,要学生一一指出老师读错读漏的词、句。
  
  “漏读了‘航空信’的‘航空’,‘再三托付’的‘再三’,‘东西倒不占分量’错读成‘东西倒没有分量’。”
  
  洪老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航空信’?为什么要在‘托付’前面特别写上‘再三’二字?请用简洁、明白的话参加讨论。”
  
  “写信人在美国,急着要家乡的生枣核,所以寄航空信给就要‘动身访美’的作者,‘航空信’能表示写信人心情急切。”
  
  “那位‘旧时同窗’生怕作者忘记带枣核,所以,托付了一遍又一遍。‘再三托付’可以反映写信人的殷切心情。”
  
  两位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洪老师请学生继续讨论:“东西倒不占分量”为什么不能改成“东西倒没有分量”?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发言。
  
  “‘不占分量’,是说枣核好带。这是作者从旅行的角度说的。读过课文可以知道,几颗生枣核,寄托了那位旧时同窗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感情,它的分量是很重的。如果说‘没有分量’,那就不对了。”
  
  “我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不占分量’,是说枣核个儿小,好放好带。表面上看,它分量不重,但骨子里它的分量很重,它寄托了海外华人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感情。”
  
  学生都笑了。洪老师故作惊讶:“为什么笑呢?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对吗?”
  
  “他的发言,同别人的话重复。”
  
  洪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噢。如果认为别人的观点是对的,可以表示同意,但不要重复别人的话。应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请联系课文,继续讨论我们提出的那个‘为什么’。”
  
  “那位旧时同窗,离开祖国快有‘半个世纪’,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还忘不掉家乡的枣核,这说明枣核在他心中,不是‘没有分量’,而是很有分量。”
  
  “那位旧时同窗,在机场得到了几颗枣核,就‘托在掌心’,这个‘托’字,也说明枣核很有分量。”
  
  “我不同意。‘托在掌心’,这个‘托’,不是说明枣核很有分量,而是反映那位老人对枣核的爱惜、珍惜,课文上是这样写的,‘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贵重’是说‘贵’,不是说‘重’。所以,这个‘托’字,是表现枣核在那位华人心中的分量很重,价值很高。”
  
  学生频频点头。
  
  洪老师也表扬道:“这位同学否定别人的意见说理充分,同时注意态度,不讽刺挖苦别人。很好。”
  
  “我补充一点。那位美籍华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他‘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他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是要‘试种一下’,这就说明这几颗枣核的价值,超过了家庭和事业,超过了各种新式设备。”
  
  “我也补充一点。(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那位华人的角度来谈枣核的,我想从作者的方面来谈枣核。课文开头,作者说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听旧时同窗说了思念家乡、想念总布胡同院里的枣树之后,作者在课文最后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可以知道,枣核在作者的心中也是很有分量的。”
  
  洪老师带头为他的发言鼓掌,课堂一片活跃……
  
  《枣核》这篇课文中,那位友人(美籍华人)的“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总是“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所以托作者带几颗生枣核,是要“试种一下”。可见,在那位友人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价值远超过了他的家庭和事业,也远超过了家里各种新式设备和全家人富裕舒适的生活。这个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海外游子心中那不老的根——那份真挚的思乡情!这份真情不仅在那位友人的心里十分地重,在作者的心里也是同样的重:“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这份浓重的思乡情,就蕴含在课文的情节和语言之中。教学中,是教师自己先品味出来而后再“倒”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独立走进那位友人的心灵去自主品味呢?洪宗礼老师选择的是“引导”和“自主”——他先是手托生枣核,问学生“重不重”,这是在故意置疑——枣核当然不重了,又是在故意激疑——到底怎么回事,学生一定很想去问个究竟。接着,洪老师读了课文第一段,要学生一一指出老师读错读漏的词、句。这显然也是故意为之、无疑置疑——因为许多学生读书习惯不佳,总是像匆忙赶路似的,很容易忽略那些看似不太重要、实则不可或缺的词语。所以,洪老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要把用心读书之法教给学生,且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接下来,就是这几个被洪老师故意漏读错读的词语——“再三”、“航空”、“东西倒没有分量”,把学生导入了一场深入、多维的思辨。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是洪老师一贯的主张,更是他一辈子坚守的理念。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教师教学该课的几个片段:
  
  【片段1】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余光中的《乡愁》,并播放音频文件,范读《乡愁》,营造氛围,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片段2】模块活动一: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找出文中和枣核有关的语句,想一想:课文写了有关“枣核”的哪几件事?分别用“
  
  枣核”的形式概括(要求:横线处填一个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索枣核 见枣核 话枣核 议枣核,由此可见“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提问:课文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指明学生朗读段落。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3.提问:这不仅是构思别致的枣核,也是几颗深情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4.小结:本文围绕“枣核”,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片段3】模块活动二:品味情感
  
  1.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思乡爱国之情。
  
  2.提问: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因为他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3.提问: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究竟缺点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明确: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美籍华人在美国的物质生活是很富裕的,但在精神上,他远离了家乡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在一种陌生的环境中而感到空虚。这种感觉是一个游子很自然朴素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4.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学生读7——10小节。明确:“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5.提问: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种枣人也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明确: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6.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作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片段4】模块活动三:升华情感
  
  1.提问:文中美籍华人朋友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想在院里试种枣树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明确: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的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课件出示:有关思乡的经典古诗句。
  
  2.总结: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寓情于物,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样的教学处理,在当下十分流行,教学效果似乎也不错——每一个交由学生讨论的问题,都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文教育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由“理解”到“品味”再到“升华”,其间穿插了很多思乡的经典古诗句。但是,我却不敢苟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不难读出来,为什么非要造作地设计出三重模块呢?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更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嚼语言文字的真味,而只是一味地进行人文拓展。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了繁复的拓展外,教师还明确了那么多结论,还要不停地展示课件,这样一来,学生又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讨论、思辨、探究以及发表见解呢?这样的教学,充其量不过是“填鸭式”的一种时髦的翻版。
  
  其实,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蕴含于情节之中,更蕴含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之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去品味、思辨和探究。如此,也最能唤起学生对母语的爱。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相关文章: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08-17

网络环境下的《枣核》08-16

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08-17

引导自主探究优化阅读教学08-17

枣 核08-16

《枣核》08-16

《枣核》 208-16

《枣核》 308-16

(苏教版)《枣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