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

时间:2023-02-26 20:50:0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以上海市MH区X学校为例
  
  裴小茹(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摘要】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危机或逆境时,能够理性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较量的结果。生活环境的断裂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在保护性因素的不足与外在风险性因素的增加,风险防御机制的缺位与失灵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解构问题、小组介入重建自我认知、社区联合增进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几率,提高其应对危机与困境的能力,最终建立起个体的抗逆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 2012 )11-0071-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19
  
  一、引言
  
  人口大规模持续的流动,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形成数千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成长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上海市教育部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生385703人,其中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数为207814人,占全日制公办学校学生总数的21.41%,并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产生是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固化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相冲撞的结果,其成长环境因长期流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在身心发展、学习成长、社会化、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落后于上海本地儿童或非流动性儿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并在应对环境变化、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上等方面大多呈现出逃避、退缩、不良转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儿童至青春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本文以笔者从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业社会服务的上海市X区X学校为例,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的路径与方式,构建完整的成长环境,以帮助其激发内在效能与潜质,增进亲社会联接与社会融入,降低环境中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几率,提升社会功能,促进正向发展,实现良好的环境适应。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抗逆力现状分析
  
  抗逆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特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揭示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发展规律。保护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是抗逆力的重要概念,其对于个体抗逆力、环境适应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的个人或环境因素,风险性因素是指那些会增加不良适应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生物的、遗传的、环境的各种因素(李燕平,2005)。外部支持因素、内部优势因素、内部效能因素是抗逆力的构成要素(许莉娅,2009)。个体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性因素,个体能够在危机或压力情境下做出健康的应对策略,得益于保护性因素的构建和风险性因素的降低。抗逆力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对应结构与强度分布,在保护性因素缺失的情况下,风险性因素强度越高,个体的问题行为及适应不良现象就越严重;在保护性因素介入或增强时,风险性因素有所控制和抑制,个体的问题行为及适应不良现象会有所缓解,并呈现出良好的应对策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离开土生土长的乡土生活,良好的适应行为尚未形成、新的社会纽带尚未建立,其继续成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在与外在风险性因素。从内在风险性因素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自我认知度低、自卑、内向而胆怯、情绪内隐而不外露、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从外在风险性因素来看,家庭支持功能弱化与缺失,父母忙于打工,少有时间关心子女,为其舒缓心理压力,辅导功课,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父母普遍交流较少,个别的与父母关系紧张,不服从父母的教育和管教,有偏差行为的倾向;从社会交往上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处于被动、被排斥边缘甚至是受侵害的境地,城市孩子对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接纳,其交往处于一种封闭和真空状态。(教育论文 www.fwsir.com)从学习状况上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受教育水平不一,教育缺乏完整性和稳定性,到新的学习环境后大多学习难以跟得上,且有些教师也对其区别对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辅导,另外,他们无法参与当地的中考与高考,转学率、失学率较高。生活环境的断裂与缺失造成他们内在保护性因素的不足与外在风险性因素的增加,风险防御机制的缺位与失灵从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抗逆力养成
  
  学校社会工作是在学校环境中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以通过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协调合作和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从而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的一种专业活动(文军、朱眉华,2006)。X学校位于上海市MH区,是区教育局与上海市一所知名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公办小学,接收了上海市邻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笔者从2012年2月份开始,作为一名驻校社工致力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业服务工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心理、发展现状及现实需求,开展专业介入工作,旨在重构其断裂的生活体系,提供关怀与支持,增进其社会联接,挖掘潜在的改变与提升素质,增加成长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几率,提高其应对危机与困境的能力,最终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的抗逆力。
  
  (一)个体辅导: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针对个别有偏差行为、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工作者主要采用个别化的辅导及会谈的方式,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客观看待当前的适应障碍,给予其充分的关怀和期望,不断挖掘个体内在的改变潜能与力量。
  
  “案主跟随父母来到上海,是一个内向、沉稳而自卑的男孩子,因长相特别秀气,经常被同学们嘲笑为‘大姑娘’,老师有时候也会拿他开玩笑。他学习努力,但是成绩中等偏下,很少主动去问老师,也不跟同学们在一起玩。父母因工作忙碌,很少关心过案主的学习情况,尽量满足生活方面的需求,一遇到成绩不好,就会批评、责骂。久而久之案主变得更加胆小、怯懦。”
  
  笔者在从老师那了解到案主的情况时,并没有像案主本人及其他人一样,将其看作是“问题”孩子、“消极”孩子,而是与其不断深入的交谈,与其建立稳固的专业关系,渐渐让案主敞开自己的心扉。笔者带领案主做“沙箱游戏”,缓解案主内心的焦虑与紧张,通过解读沙箱游戏里不同物品的摆放,带领案主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解构问题,了解自己逃避、退缩行为背后的意义,重新建构案主的抗逆力叙事,帮助案主不断的提高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去改变。
  
  (二)小组工作:探寻自我,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我意义
  
  小组工作主要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组员的态度、人际关系,以提升实际应对环境的能力。小组为组员提供归属感与温暖的氛围,发挥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力,寓教于乐,且通过同辈群体的力量搭建共同改变的平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的生活习惯较差、自我认知不足、社会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设计了相关主题的小组活动,招募对象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上海本地小朋友,旨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我意义、不断建立交往自信心。小组活动还旨在改变本地小朋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讲礼貌、不卫生、学习不好等方面标签化印象,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联系。
  
  “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主题活动教小朋友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表情图,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状态及组员的要求扮演各种各样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是星光大道之星”主题活动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的星光大道舞台,并引导小朋友们发现自己在学业、生活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优点,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何加以改正。通过此活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心,增强他们改变和进步的动力与热情。“同在蓝天下——我们是一家人”主题活动,破冰——“大风吹”、“马兰花开”等调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兴趣;“风雨同舟”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解开千千结”活动,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团队合作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洞口余生”等冲突体验,教会小朋友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手指画“我们的大家庭”则进一步增进了上海本地小朋友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沟通与理解,帮助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洗摩的”活动,则帮助小朋友意识到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他人的自信,增进小朋友们的群体认同感。
  
  (三)家一校一社区联合:拓展社会网络,增进社会认同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外展服务,加强家一校一社区之间的联合,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健康、完善的外在支持环境。笔者通过开展“家一校”联谊等沙龙活动,搭建外来务工人员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平台,促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行动;利用社区资源举办系列“亲子教育”讲座,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使其学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何给刚到城市的孩子充分的关怀和鼓励,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开展相关的主题比赛、读书会等活动,引导社区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充分的关爱和支持;暑期时间,开展主题夏令营活动,带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游览上海标志性景点,参观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加深他们对上海的认识,增进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此外笔者还与MH区知名的企业与社会责任部展开合作,带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观企业,激发他们进步的动力和热情,并邀请企业志愿者参加系列的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拓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结论
  
  抗逆力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是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互较量的结果。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场所,学校社会工作重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环境,增加其保护性因素的影响力,缓解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及“家一校一社区”联合是学校社会工作者挖掘个体内部潜能,构建外在完善的支持环境,提升个体效能感的重要方面;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教授生活技能、提供关怀与支持、提供机会与促进参与是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发展问题是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流动加剧下的产物,社会工作在介入这一群体时,势必要将其放到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下来考虑。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及社区关爱的服务方式还有些微观化、片面化,不能够从更深层次解决其发展需要及行为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能力建设,增强其家庭的支持力度;将增强抗逆力培养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培养计划中,从学校层面为儿童成长营造公平、和谐的氛围,提高儿童的抗逆力;还应加强政策制定部门的整合、协商及相互支持,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打破政策、制度壁垒,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抗逆力养成】相关文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08-19

xx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08-17

外来务工人员事迹材料08-16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03-23

教育讨论 - 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08-17

农村公共生活重建与社会工作介入08-17

浅谈如何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文教学08-03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08-24

某某市关工委重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培养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