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时间:2023-02-27 01:10:0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
  
  作者/严 明
  
  一篇课文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而教学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两个或三个课时,那么,怎样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前段时间,我执教了研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此类课文的文化意蕴厚重、历史年代久远,又蕴涵着生命的启迪教育,教学难度很大,如何把握和实现其核心教学价值,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以课题为切入点明确教学内容
  
  如何因课导人是一门艺术,该文可以在课题上做文章,因为该课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1)司马迁是何许人也?(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3)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4)《史记》又是怎样的一部著作?这些问题凸显了该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其中(2)(3)两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1)(4)两个问题除了在解读文本时能得到粗浅的认识之外,还须整合课外资料加以拓展深化、加深理解。所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明确了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二、以文后练习为抓手设计教学板块
  
  很多教师都会去反复研读课文,但很少会去反复研读课文后的练习,认为它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其实仔细斟酌可以发现:文后练习蕴涵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它们或点明了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本课共安排了五个练习:朗读复述课文,钢笔描红临写,词语辨析,课文内容理解,交流《史记》中的故事。
  
  以文后练习为抓手,我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起”——将四组近义词置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语段加以选择,这样既能更有效地更准确地辨析和运用词语,又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承”——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评析,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转”——读写结合、看图写话,体会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两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史记》的辉煌成就,并通过交流《史记》中的一些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借机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记》和《上下五千年》打开一扇门。
  
  四大板块紧扣课题和文后练习,相得益彰,层层推进,简单高效。
  
  三、以人物心理活动为联系点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赶紧去死”还是“精彩地活”的心理抉择过程课文也写得非常简单:“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言为心声、心为情动”,(论文范文 www.fwsir.com)司马迁这一“发愤”的心理活动是课外资源与文本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再择机补充一点课外资源,就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体悟人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心理历练。
  
  于是,在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朗读也显苍白的时候,我择机拓展了以下语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段话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哪些人死得重于泰山。对司马迁而言,怎样才是死得重于泰山呢?通过交流,学生深刻感受到:司马迁是在以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为榜样,激励自己勇敢地活下去。完成《史记》,既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更是让自己的生命“重于泰山”。
  
  这样的资源整合不是为拓展而拓展,它能使学生与文本、与司马迁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较之拓展前学生的朗读表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以看图写话为训练点突破教学难点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一直被视为教语文、学语文的基本规律。因受篇幅或作者行文风格的限制,文本对“发愤”写《史记》的两大原因——遵从父亲的嘱托、实现生命的价值,描写得很具体,而对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却只是一笔带过。
  
  不难发现:抓住这一言语训练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插图常常容易被教师们忽视,而本课司马迁在狱中发愤写《史记》的插图形神兼备,对学生理解文本、理解“史圣”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加以充分利用。
  
  师(出示文中插图):经过艰难的抉择,司马迁终于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仔细观察这幅插图,选择以下一种情形,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身体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康复,司马迁____。
  
  窗外寒风呼啸,牢房里滴水成冰,司马迁____。
  
  出狱之后,面对众人的讥讽,司马迁____。
  
  学生的发言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相信这样的言语训练已不再是纯技巧性的,学生们已经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五、以故事会为金钥匙开启课外阅读的大门
  
  特级教师于永正一直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只要做好读书、写字、作文三件事,语文不好也难。”
  
  司马迁不仅是个正直的史学家,而且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文质兼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不同于其他版本的鲜明特征就是在高年级段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环节,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五年级下册结合本课教学,推荐阅读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等为青少年编著的《上下五千年》,因为《上下五千年》里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史记》,如大禹治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飞将军”李广射虎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后期再举行“《史记》故事会”,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又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让孩子们渐渐爱上读书,功德无量,何乐不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时隔多年,这一呼声似乎并没有惊醒多少梦中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课堂教学仍时常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式的随意与盲目。我想,决胜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基于学情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挖掘和把握住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有限的教学实践里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力争每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浮光掠影,不蜻蜓点水,不囫囵吞枣。唯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简约化、内容重构化、方法科学化、过程最优化,才能打破吕先生所说的“高耗低效”的瓶颈,让学生得以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相关文章: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08-22

《小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研究》课题工作计划07-25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重构内容 言意兼得05-20

论以身践道08-05

依法治税及其观念基础——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08-05

模式重构与基本评价08-05

重构自主学习的理念08-17

学思践悟征文08-02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