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时间:2023-02-27 01:31:2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
  
  作者/ 徐丽萍
  
  前人很早就在研究“学”与“导”的关系。十年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郑重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时至今日,放眼广阔的教育视野,考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行进的脚步依然不够坚定,课堂上依然“讲风”盛行,教师的“导”显得很强势。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水》,以成人的视角来分析,它是篇美文。大人和孩子们在雨中洗澡是多么痛快;一勺水冲凉的感觉,有动作、情感上的体验,描写丰富细腻。然而教学过后,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偏差。孩子们觉得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洗澡多难为情,大人居然也到外面洗澡……文本的描述和学生的切身体验反差很大,教师却常常忽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反差,陷入到一个“自我”的解读视域中,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身的阅历与经验去观照文本,忽视了教学中的儿童立场,这样的教学怎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究竟什么样的落脚点才是最恰当的?当然是基于学生。坚持以“学”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实际需要。笔者以《水》为蓝本,探讨“导学”的策略,做到为学而导、顺学而导,导在关键处,导在必须时。
  
  一、画面引思,有效启学
  
  《水》描写了作家马朝虎回忆儿时缺水生活的经历。“缺水之苦”是生活在水乡的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间的反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思考的姿态走进课文。
  
  师:我们是生活在水乡的孩子,缺水的村庄和人们生活的情景对于大家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我看到了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着取水,他们获得一点水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庄稼地因为缺水都干裂了,农民伯伯在伤心地期盼下雨。
  
  师:作家马朝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缺水的地方,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缺水的困难。
  
  生:“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假设现在你就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请你读这一自然段。
  
  (生感情充沛地朗读)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学”是内因,“导”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要让学生感受缺水的艰苦,教师的讲述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生体验了缺水的滋味才能建构与文本相通的情感。课例中,教师借助缺水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淡感受。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从而更主动地去研究了解马朝虎从小生活的环境。
  
  二、想象环境,有效助学
  
  苏轼在论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的是诗画不分家。其实文章也是这样,当你醉心于某段文字里的时候,也一定是眼中有景,耳中有声,心中有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再现画面,领悟、感受,才是有效阅读的助推器。在学习《水》的第二自然段“雨中洗澡”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洗澡的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好好读一读,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要想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一定要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师朗读)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孩子们在雨中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
  
  生:我看到他们在雨中翻跟头,玩耍嬉戏。
  
  师:孩子们在雨中狂欢的镜头被我们抓住了,大人们在雨中洗澡与孩子们有什么不同呢?(生:穿着衣服。)但是大人们和孩子们洗澡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课文没有具体描写大人们在雨中的表现,但是你觉得大人们在雨中会怎样呢?
  
  生:会欢呼跳跃,也会大呼小叫。
  
  生:会尽情感受雨水的清凉和抚摸。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在雨中,大人们和孩子们一样,他们也会——
  
  生:(齐)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也会——
  
  生: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
  
  师:也会—一
  
  生: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课文的语言,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这样既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又增强了学生主动积累和主动运用的意识。
  
  三、矛盾发掘,有效品学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使孩子们获得言语的智慧。例如,《水》的第五自然段就细腻地描写了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的情景,这些文字并非只是“语词的组合与排列”,它流淌着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情感。有情有味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与往常完全不一样,而这种感觉学生们是不可能有的,更是写不出来。所以,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寻找矛盾点、讨论突破矛盾点、朗读回味矛盾点三个层次,引领学生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的文化情韵,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感觉。
  
  第一层次:发现寻找矛盾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可能就会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或者是反常的地方。如果你发现了,就在这些地方打上问号。
  
  生: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为什么作者说成像一条小溪流,这是矛盾的呀!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不合理,人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
  
  第二层次:讨论突破矛盾点。
  
  师:这些矛盾的地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聪明的你们愿意去探究吗?我建议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讨论。(生讨论,交流。)
  
  讨论一:水“滑过”全身。
  
  生:我们讨论了三个“滑过”,写出了水带给“我们”的舒服感受,也写出了水的珍贵。
  
  师:一勺水从头到脚很快就流完了,为什么作者要写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呢?这么写多啰唆呀!用一个“滑过”不是更简洁吗?
  
  生: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非常细腻,并不哆唆。
  
  讨论二:一勺水似小溪。
  
  生:我们讨论了作者因为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他有一条小溪一样的兴奋,这也是不矛盾的。
  
  师:当一勺水倾注而下的时候,作者在心里仿佛对水说了些什么?在作者的心里,一勺水绝对抵得上一条小溪给他带来的舒服。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值得好好咀嚼。
  
  第三层次:朗读回味矛盾点。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
  
  生:我会用舒缓的语气,读的节奏要慢。
  
  师:让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母亲的面前,静静地等待这一勺珍贵的水……
  
  (生配乐读)
  
  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审美特性,旨在引领学生探讨文本语言,获得文本的直觉意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作者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在朗读中,领略到了作家语言的生动、形象。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当有大智慧,才能在儿童立场上挥洒自如。”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会从“我怎么教好”转为“怎么让学生学好”。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好好地发挥“导学”功能,导在问题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西岗小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导学”例谈】相关文章:

谈儿童立场下的无压力绘本阅读08-16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审美阅读教学例谈08-17

“读”具匠心导之无痕——“隐性朗读”训练例谈08-16

例谈思想品德“导课”环节乡土资源的利用路径08-16

知识“盲点”例谈08-07

例谈公约的写作要点08-02

例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08-16

“语段”分析例谈08-08

段落突破式例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