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探微

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探微

时间:2023-02-27 07:45:20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探微

  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探微
  
  吴爱君(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 要:人在高校管理中地位如何,取决于管理者对人性观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性对于高校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成败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要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必须对人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探索人性管理的重点,开拓人性管理的新模式是高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性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82-02
  
  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现代管理理论都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管理主体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决定了对管理客体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人在管理中地位如何、人与管理目的的关系怎样,一直是管理探讨的中心问题。因而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又可称为人性之学。管理模式的嬗变反映了管理者对人性认识的深化,高校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部分,突出人性化,定位于以人为中心,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校目标。
  
  一、人性管理及其特点
  
  人性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式,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所谓人性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性管理是高校文化管理运作和实践的核心。人性管理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文化的范畴内,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下人的基本要求、性格取向而在管理上的方法。人性管理的目的是塑造具备职业素养,能发扬职业精神的各种人才。简单地讲,人性管理有如下特点。
  
  1.人性管理的着眼点是人
  
  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它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了真正的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而不单纯是劳作的机器、盈利的工具;在人性管理的视野中,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性管理见人又见物,以人为中心;而其他类型的管理方式是以物为中心,见物少见人,甚至是见物不见人。
  
  2.人性管理确定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高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高校是人的集合,不是物的堆积,是由人以育人为目的而构筑的教育性组织。高校管理要调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显然,高校的其他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发挥其积极性,进而优化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
  
  3.人性管理体现了师生是高校管理主客体的统一
  
  师生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应当受尊敬的主体。高校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高校的,也是师生个人的目标。师生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组织目标达成之日就是个人目标实现之时。
  
  人性管理的实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共同的认知理念。人性管理属于高校文化的范畴,没有共同认知的理念做基础,便很难达到管理上所要求的各种细节,对于不同师生的要求,教育教学便有了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强化要求也流于形式,流于暂时性效果,流于逆反心理的造就上。第二,实现人性管理的高校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渠道。良好的沟通会使“性相近,习相远”不再准确,良好沟通渠道会使不齐整、不协调的步伐在第一时间内使管理者明白“怎么会错”,会使校管理者明白“为什么会错”。第三,具备互动的交流平台。互动的交流平台是发挥真知灼见场合,是探讨真理的平台,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这个平台之内互动交流,探讨认知制度的合理性,使所有的人认识到“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去做”。(教育论文 www.fwsir.com)第四,人性管理在主动、被动的概念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倡人性管理,就是要破除管理者主动,被管理者一味被动的局面。基于人性管理的主动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而被动亦是心悦诚服的。
  
  二、高校人性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树立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在人性管理的实施中,我们首先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重视人性的特征。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即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墨子则在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同时,更要求人“爱人若爱其身”。这种重视人的作用的观点,与人性管理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孟子主张人人皆可成尧舜的观点,更是与人人具有发展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的价值观完全吻合。事实上,我国那些能让广大教师参与管理并卓有成效的高校,无一不是坚持和发扬重视人性思想的结果。
  
  成功的高校管理经验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把人看作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而不是基建投资或自动化之类。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提高高校的教育效益,并随之改善经济效益,那么你就必须明白,教师和学生是你的最主要的财富。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高校是一个教育集体,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规范来培养人才的,并以此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高校要实现其教育目标主要得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办好高校首先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尊重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为尊重才会重视人才,理解人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人来进行的,管理的核心当然也是人。因为工作是人做的,只有先管好人,才能管理事。
  
  2.创造适应人性的工作氛围
  
  要进行人性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对于日益发展的教师队伍来说,他们选择长期待在一所高校的关键因素是高校文化。教师们更重视管理风格、自主权限、智力挑战等问题。教师都具有很好的天赋、高超的才能,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有敬业、进取、宽容的合作氛围和激励制度,就能发挥教师的这些潜在能量。
  
  3.培植满足人性的发展土壤
  
  21世纪,高校与教师的关系要从“屋顶”走向“土壤”。在20世纪,我们用的是所谓的“屋顶学说”,教师到高校上班,领高校的薪水,高校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让教师在高校里成长,高校替教师挡风遮雨。现在,教师跟高校的关系已经变成“土壤”的关系,高校有很多资源灌溉土壤,所有的教师在这片土地上自然成长,接受风吹雨打,能够长多高就继续长,长不高就矮矮的,这就是土壤学说。
  
  为了培植满足人性的发展土壤,有些高校采取了“放水养鱼”的办法,实行教师生涯管理,使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高校保持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就应特别强调为广大教师提供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并辅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为教师提供理想之终身职业为己任,让教师在高校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使得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成就感和社会尊重的途径。高校要重视教师的潜能开发和自我超越。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随着高校管理的不断演进,由控制一步步经历“制约+控制”的阶段,现在正走向“激励+学习”的阶段。过去高校是对教师进行控制的,而现在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它的核心正是在于不断发掘教师的潜能。
  
  在高校管理活动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高校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创性。人作为高校的主体,是关系高校荣辱成败,关系高校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外管理的实践表明,高校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而管理人必须建立人性理念、创造人性氛围、培植人性土壤,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国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
  
  三、人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注重教师的人性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当前高校人才资源面临的新环境、新特点、新问题,突破传统教师管理的旧框框,开拓出人性管理的新模式。
  
  1.做到厚酬与浓情相结合
  
  学校在尽力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努力增大感情投资,营造“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以情引人”的良好氛围。中国人是最重感情的人,如果高校给教师一份关怀,教师便会以几倍的努力来回报高校。一所高校时时处处关心教师,那教师就会对高校产生感情。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感情投资与人才回报紧密相连的关系,高度重视关心教师、亲近教师的工作。
  
  2.做到压担与加冕相结合
  
  在重用教师,给教师加担子的同时,按其职责范围正式“加冕”授予权力,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尚方宝剑和用武之地。在当今社会极具挑战的环境里,挑重担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做并且乐意做的事。一所高校,要充分理解人才的心情,在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发挥教师最大的才能,委以重任。同时,对任用了的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权,让他们放开手脚,堂堂正正说话,轻轻松松做事,明明白白履职。千万不要半信半疑,处处设卡,使教师想问题顾虑重重,做工作缩手缩脚,久而久之冷了教师的心。
  
  3.做到放电与充电相结合
  
  教师好比是充足了电的蓄电池,教师使用好比蓄电池放电。在教师还没精疲力竭时,就要提早安排其休养、进修,为教师养精蓄锐提供良好服务。高校要建立教师定期体检、休养、培训、进修等制度,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释放一定能量之后,提供“充电”机会,使之恢复最佳状态。在日常使用教师的过程中,除了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状况之外,还要经常了解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精力盈余情况和知识更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教师随时保持身心健康和知识新颖。
  
  4.做到扬长与避短相结合
  
  在安排使用教师时,适当权衡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尽量配置成彼此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科学组合。性格差异是人与人之间最突出、最重要的差异。在一个地方、一所高校内,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沟通,这种沟通需要性格差异的融合。一个人不可能有完美的性格,但几个具有性格差异的人却可以组成完美的团队。教师管理部门要将教师性格差异的认识与把握应用到人才配置与团队组建中去,使具有性格差异的教师得到最佳搭配,避免因性格相冲而发生‘窝里斗”现象,形成一个个高合力、低斥力的优化组织结构。只有人际关系宽松了,教师才能顺心工作,安心生活,以校为家。
  
  参考文献:
  
  [1]陈云恺。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J].教育评论,2003,(2)。
  
  [2]吴天武。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探索,2004,(1)。
  
  [3]黄征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创新[C]//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7.
  
  [4]陶然。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5]袁颖。关于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辩证关系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
  
  [6]赖铮。高校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生命关爱和价值发挥[D].厦门:厦门大学,2007.

【高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探微】相关文章:

增值税专用发票“身份证”管理模式探微08-07

新型物业管理模式中的契约关系08-12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08-25

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探08-05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08-17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08-20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08-17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08-09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