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

“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

时间:2022-08-15 19:38:1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

  “伪生成”——课堂教学之怪现象
  
  雷俊英
  
  “生成”是新课改下催生的新生事物。它作为新课堂的一种价值追求,彰显了课堂的生命活力,演绎了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出现了许多“伪生成”的怪现象。这是一种教学异态,其“伪生成”外衣掩盖下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魅影。
  
  现象一:生成是演戏,以假乱真
  
  如今许多课堂表面上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那多是作秀的结果。这一现象在公开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些教师眼中,平常课好比平平淡淡的“家常便饭”,公开课好比丰盛的“国宴”。对于课堂的生成,老师可谓花尽了心思。有时围绕一个问题,老师削尖脑袋,想出十多种不同的答案,课前进行精心排练。指定某某学生这样回答,某某学生那样回答。一群普通的孩子在课堂上出奇地聪明,创造性思维处处闪现,课堂高潮迭起。
  
  戏剧性的课堂中,生成的精彩早已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学生只不过是在配合老师演戏。万紫千红的生成是老师追求的角色效应。老师集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学生是搭档。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教师包装课堂的“道具”,不是“绿色生态课堂”的受益者,而是“泡沫教学”的受害者。光鲜的课堂失去的是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艳丽的塑料花,鲜艳而没有生命。不明真相的人被课堂假象所迷惑,“伪生成”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一节真正的好课是无须特意编排的。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如果要在教学中出类拔萃,那不妨实实在在做人,真真正正教课,给学生最实在的东西!
  
  现象二:脚踩西瓜皮,顺着生成走
  
  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和灵活处理,如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味地顺着学生的生成走,课堂教学就迷失了方向,南辕北辙了。
  
  例如,一位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舍不得这棵树》的最后一句话“我也要做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意思。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做一棵梧桐树;有的学生说,我想把树带走;有的学生说,我想像梧桐树一样开出黄绿色的花朵;有的学生说,我想结出一串串果实,让人吃得香甜香甜,乐乐呵呵。很显然,这样的生成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了。如果老师不加以指导,学生很可能陷入一个死胡同不知道怎么出来。老师应该在学生的理解出现误差时及时地加以点拨,让孩子明白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做一棵梧桐树,而是要学习梧桐树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于课堂中的生成,老师要有取有舍,不能照单全收。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短板和认知盲区,老师不能脚踩西瓜皮,顺着生成走,要及时加以引导,当好学生的参谋。否则教学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最终课堂将陷入窘境,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现象三:片面求生成,“禁区”变“特区”
  
  新课改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赞美:“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因无法预约而精彩”。于是,老师开始倍加重视课堂的生成,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因“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于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原先追求的目标。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在结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狐狸的形象吗?”
  
  生:我觉得这只狐狸特别聪明,它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了。
  
  生:我认为,狐狸是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一块肉。
  
  生:这只狐狸不用辛苦地到处找食物,只要开动一下小脑筋就可以把别人的食物变成自己的美餐,我要向它学习!
  
  生:狐狸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有信心。
  
  生:狐狸很有耐心,一计不成又施一计,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这只狐狸很可爱,因为它很会说话!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和乌鸦相比,狐狸的确很聪明。
  
  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相违背的,因为这里的狐狸不只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代表着社会生活中的坏人——骗子。老师的上述评价是有失偏颇的。老师可以这样说:“狐狸的确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但是狐狸的聪明用错了地方,它没有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劳动上,而是用来骗人,像狐狸这样用错了地方的聪明就不再是聪明,而是令人讨厌的狡猾,狡猾是要害人害己的。”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对“狐狸遇事善于思考”的独特体验,又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轨道。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有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利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使之上升为教学的“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的“事故”,教师应及时抛弃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不能把“禁区”变成生成“特区”。
  
  现象四:牵强附会乱生成,画蛇添足
  
  生成性课堂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教材,对文本有独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领悟,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独具慧眼,挖掘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的老师对文本理解不透,又想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亮点”,设计几个“高潮”,于是牵强附会乱生成,课堂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窘态。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为了追求生成的精彩,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暗堡方案吗?”显然这个问题对理解课文,感受英雄人物的形象没有任何帮助。老师居然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然后汇报交流,学生设计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方案,这样的生成真是徒劳无功。
  
  课堂教学中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独特、创新而牵强附会乱生成,在文本以外兜圈子、玩新意,那我们的教学就是地地道道的舍本逐末。课堂固然要生成,但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教学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潭。
  
  (作者单位:临武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