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5 23:25:2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姚向英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不仅种类多,用途广,而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我国文学苑囿中的奇葩。
  
  对联曾被谑称为文字游戏,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游戏规则,这个特点符合青少年“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天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对联,了解作家,感知自然人文,颇有趣味。而学生撰写简单的对联,又能打下用字、炼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培养语感,达到乐学之目的。
  
  一、对联涵泳,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导入新课,预热课堂。用对联导入新课,能起到预热的作用。由于对联本身所具备的对称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能把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如上钱泳的《治水必躬亲》,为改变学文言文学生们急着记文章翻译、机械理解文章情感和主题的现状,我引入了海瑞写的两副对联。
  
  对联一: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
  
  对联二: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课堂一开始,我就请学生把它们书写在黑板上,相机出示,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说,这两句话读起来很顺口;有的说,很对称;有的学生问,“三生不改”是谁啊?我因势利导,问:“同学们,这两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我及时表扬,继续问:“同学们,想知道这两副对联是谁写的吗?为什么他能‘政善民安“不改冰霜操’呢?”“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带着笑容回答,就这样通过对联导入新课,直接切入课文。
  
  2.介绍作者,言简意赅。经典诗文的作者介绍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抓手,可我们往往习惯于介绍作者的生平,在课堂上读一遍,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一次我听公开课《再别康桥》,上课老师单单介绍徐志摩就用了近15分钟时间,不外乎是徐志摩的生平、身份、求学经历、海外深造、感情花絮等。他可能是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作者后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可恰恰因作家经历丰富,介绍起来文字繁多,学生听完后反而一头雾水,抓不住诗歌的精髓。而我上这篇文章时另辟蹊径,通过对联进行介绍,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郁达夫先生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贡献以及与己的情谊和志趣;下联写诗人逝世前后的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惨死的悲痛和对挚友的深情。
  
  同时我还介绍了蔡元培写的挽联:
  
  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耳,不必视为畏途。
  
  蔡先生感叹徐志摩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我就势引导学生在《再别康桥》中去追寻诗人心灵深处的一处温柔,它如同天空的云淡风轻,会触动每一个灵魂。就这样通过对联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课文,增添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联拓展课文,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上《核舟记》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苏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引用了相关的对联故事。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时,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捻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舱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二、搜集对联,实践创作,浸润传承文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传承中华文化。
  
  1.课堂呈现,课文联动。如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收集并展示了与《背影》和朱自清有关的对联。有冯友兰先生撰写的:
  
  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
  
  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袁敦礼撰写的:
  
  至性怀亲留背影,
  
  大文传世见心声。
  
  郝御风撰写的:
  
  夫子最堪思,岂止人间传背影;
  
  高墙已不见,忍从言表忆传风。
  
  课堂上,同学们呈现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对联都很积极,他们为自己的辛苦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而高兴,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课堂效果也随之提高。
  
  2.师生合作,升华主题。让学生创作对联,更能挑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具趣味,从而感受着对联中包含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趣味。
  
  在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时,我经常师生合作,一起创作对联。在上完《三峡》一课时,老师出上联;观夏水漫至山陵;有学生对:览飞瀑悬挂林间;还有生生互对:树荣草茂春秀丽,山险水急夏奔流。
  
  3.课外实践,创作赏析。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完了诵读欣赏中的《对联六副》,我建议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去游览太仓名胜古迹。一个阶段下来,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太仓名胜的对联。
  
  我想,老师只要不断地让学生涵泳对联,开展各种有关对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努力让对联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时代特色、时尚气息,就一定能让这朵奇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赏析手法的运用08-24

试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24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08-24

竞技游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08-24

例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为例08-24

“阅读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08-18

“阅读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08-18

例谈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06-03

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08-24

跳绳的意义及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