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6 11:18:2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兴富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226600)
  
  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完善养成教育机制、优化养成教育策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应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八个字,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强烈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近年来,受社会功利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启人深思的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多重问题叠加,导致了学生诸多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以为,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只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为“根”的事业,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一、夯实“根”基,营造养成教育的“大环境”
  
  如何让养成教育全面开展?首要的是必须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让教师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召集所辖学校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全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推进会,通过活动观摩、现场展示、工作交流、过程性资料展评等,有效促进了各学校和全镇教育工作者对养成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各学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有的学校在学期初专门开展系列化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专题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八个一”活动,有的学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队活动展评,有的学校开展“与文明同行,做快乐少年”签名承诺活动,等等。各学校还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将养成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强调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并举、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并重,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通过强势推进,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充分认识到,是否重视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既反映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体现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更考量我们的责任和良心。
  
  二、壮大“根”系,搭建养成教育的“大课堂”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完善学校内部德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将养成教育活动延伸到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以教师的文明习惯带动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学生的文明习惯促进家庭文明习惯的形成,以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推动全社会文明习惯的形成;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致,有效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起养成教育的大课堂,这样才能确保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各项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比如,“月交流”制度——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两次的各学校分管领导专题交流会,各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专题交流会;“常规管理校校行”制度——除了把学校常规管理作为教育视导等活动的必查内容之外,还定期对下辖学校进行专项的常规管理督察;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开展全员培训和考察学习;评比制度——每学年都评选文明班级(中队)、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管理工作者等。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家访、家校通、家校(园)联系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促进教育合力的逐渐形成;加强与村(居)委会、关工委、法制副校长等的联系,积极营造养成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断拓宽养成教育的渠道,促进养成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彰显“根”力,打造养成教育的“大品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把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安全等习惯的培养长期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使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得到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灵魂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塑造,素质在养成教育中得到提高。
  
  为了促进区域性养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初步构建起了以课堂渗透为主要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基本载体的养成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实施“小事”工程,即专注于养成教育的“小事件”,专心于校内外一切教育场所的“小角落”,致力于一切德育行为的“小环节”。比如,我们围绕“五个学会”扎实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逐渐养成吃饭、写字、路队、做操、卫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道德涵养的提升。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开展各类活动,不仅仅要重视活动结果,更要重视活动过程,努力克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甚至由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如“小家大家建”、“问题自己找”、“优点相互赏”、“活动同策划”等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育效果,又极大地锻炼了各种能力。三是重视比赛促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促进养成教育,既符合学生好胜心普遍较强的年龄特点,又能突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重点,从而增强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比如,近年来。我们在不同年级段分别开展了“自主之星”评比、“文明礼仪之星”评比、“四小”(“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评比、“我能行周周赛”评比、“示范中队”评比等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强调特色建设。不少学校在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文化育人、体育工作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养成教育,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航模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的习惯;有的学校充分依托团课,将养成教育活动系列化、常规化;有的学校自编《文明礼仪读本》,教育成效显著;有的学校以《弟子规》诵读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等等。立足特色,学校养成教育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四、孕育“根”气,拓展养成教育的“大舞台”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养成教育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引领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提升自我道德感,并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比如,有的学校多年致力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和研究;有的学校以“五小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的学校坚持以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升班风、校风建设水平;有的学校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者对话,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这些有益的尝试,带动了养成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构建养成教育体系、完善养成教育机制、优化养成教育策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站在新的教育起点上,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反思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否把这项“根”的事业做好,这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为我们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

【区域推进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相关文章: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8-24

关于农村推进“三个转变”的思考03-01

关于推进电信体验式营销的思考04-07

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推进音乐学科“有效教学”08-18

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08-24

对数学新课改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08-19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08-23

关于“懂政协”的实践与思考08-24

【思考提升】跨区域培训活动学习体会08-23

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思考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