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时间:2022-08-17 03:39:4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叶燕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是美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等观点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课堂的审美无论是教材的美育因素挖掘,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境创设与手段运用,或是教师语文审美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那些没有情感的熏陶、没有美的感染的语文课已经逐渐淡出了新课改的课堂。但是笔者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感觉当今的语文课堂在操作层面上普遍走进了这样的误区:部分教师认为,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才是美的,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就谈不上美。于是教师将课堂等同于舞台,把自己等同于演员,把学生当成道具,或激情演讲,或放声歌唱,或小品表演……所有才艺都尽情展现,教师的亮丽展示淹没了学生主体;多媒体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冲淡了教学的实质;“高密度、综合性、人文内涵集中”的主题拓展充斥着语文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师与学生强势“争美”的扭曲的“课堂审美”观占据着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更是成为了主流。所以,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深究“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真正美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交流的活动,也是审美的活动,它承载着施教者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就是美的载体,既有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文本之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之美,如教学设计美、课堂和谐美、教学节奏美、教师风度仪表美、教学语言美、板书设计美等。挖掘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的丰富内涵,审视探究语文课堂美育的实质,就是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儿童特点,以课程特点、目标、性质来规范语文教学,以儿童观观照下的生本理念来统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我们理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课堂美育的实质就是既抓住语文教育本体又体现学生主体的富有美和情趣的语文课堂。我们提倡课堂审美,就是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上,追寻语文教育本质与生本理念下的情趣与课堂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经师生共同创造而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着力发展的现实价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是我们的理想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真正美起来呢?如何使语文课程核心价值与美的课堂呈现出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呢?如何创设既抓住语文教育本体又体现学生主体的富有美和情趣的语文课堂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一、体现语文本体的课堂是美的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作为语文的本体,仍然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学生学语习文,这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当然,这里的“语”“文”特指汉民族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地地道道的本土语言和文字。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牢牢抓住语文本体,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来让学生学语习文。
  
  众所周知,当下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现象。不少语文教师总喜欢“红杏出墙”“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一位教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画小村庄过去的样子,说种树的好处,以及怎样种树。还有一位教师执教《北京的春节》,重点让学生学唱京剧、听京韵大鼓、听相声,一会儿视频,一会儿歌舞,课堂上好不热闹。但是这两节课的教学,不可否认都违反了语文课程的初衷。语文虽然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不能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不能以过度的唱唱跳跳或角色表演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淡化语言文字的赏析与积累。因为语文姓“语”,所以我们要给语文课“减负”,要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体现语文本体的本色语文回归课堂,让语文学科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色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的、科学的人文学科。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学习,要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描写小村庄的过去和后来变化的用词准确及生动形象。画小村庄过去的样子以及种树的知识,属于美术和农业方面,教学中过多涉及,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泛化。再如《北京的春节》一课,应该重点引领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新气象,在领略北京春节的风土人情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些才是语文学习的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要牢牢立足“学语习文”的根本,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内容,既要关注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更要关注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
  
  二、凸现儿童本位的课堂是美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倡导按照儿童的身心特点来组织课程、教材、教法。对儿童精神的审视,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符合、顺应儿童的天性,读儿童喜欢的“童心书”,上儿童喜欢的“童心课”,说儿童喜欢的“童心话”,写儿童喜欢的“童心文”……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人点,成为当前教师思考的不可或缺的主题。
  
  儿童的情感世界与成人的情感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的语言创造常常是成人无法理解的,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一个“神”(神奇、神异、神灵、神秘或神圣)的世界。在他们纯真的眼睛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没有什么是创造不出来的。山是仙山,水是灵水,星星眨着眼,月亮开口笑;小鸟呜叫是在唱歌,花儿怒放是在冲着他笑,树枝摆动是在向他招手;小鱼可以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儿童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令人神往而美丽。因此,教师应该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紧紧抓住儿童情感世界的“童趣童真”,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尊重儿童本位,让儿童亲历过程,努力创设生本课堂,提高审美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学生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其次,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善于在文本深处游历漫寻,于文本深处寻见童心烂漫,来丰满我们的语文教学。再次,我们要以儿童的思维学语习文,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谈到“怎么才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时说:“就是跟儿童相似。”如《丑小鸭》这篇课文编排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编者拟定了这样的单元价值取向: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教学《丑小鸭》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受童话的美,感受不可能办成的事情通过努力也能办成。但是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后,往往会拔高立意,把落脚点放在“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上,要求学生用理性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涵。于是教师面对着一群浅层思维的二年级学生,千方百计地提醒、引导他们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即成人解读出来的童话内涵。最后甚至直接板书出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等教师认为很有新意、挖掘很深的思想内涵,把成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完全脱离了二年级学生对这则童话故事的个人感受。
  
  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师要百分之九十关注儿童,察言观色,随机生成。”于老师就是一位奔走于儿童心灵深处的“老顽童”,处处播撒着儿童的快乐。他执教古诗《草》时寓庄于谐,谐趣相生,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检查学生对“一岁一枯荣”这句话的理解时,抓住奶奶耳聋这个特点,利用“枯荣”和“窟窿”的谐音,让奶奶把“枯荣”读成“窟窿”。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话语折射的是教学艺术的智慧,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
  
  三、遵循言意兼得的课堂是美的
  
  新课程实施至今,有许多课,尤其是公开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比较欠缺,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挖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从而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与淡化。我们说,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内容所表达的人文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要努力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挖掘语言之美,提高人文素养,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如课文《穷人》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语言实践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穷人“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的品质,深深感受到穷人是善良的好人。这种心灵向善之美,可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悟感受,让学生言意兼得。
  
  师:自由读读课文第9—11自然段,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你能给这些事情排一排顺序吗?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语无伦次?(因为桑娜内心忐忑不安。)
  
  教师在此以“你能给这些事情排一排顺序吗?”“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语无伦次?”这些问题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真实内心。
  
  师:默读课文第3~8自然段,思考:桑娜家的生活那么穷苦,渔夫为了养活自己五个孩子是那么不容易,桑娜看看这个家的现状,她会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呢?(句式填空如下)
  
  (1)如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师:桑娜的内心是挣扎的,桑娜最后还是决定和丈夫商量,把这个难以面对却总要面对的事情让丈夫作最后决定。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一下渔夫内心的痛苦挣扎。(句式填空如下)
  
  (3)他想: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教师紧紧抓住语言实践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体会桑娜“要不要抱过来”和渔夫考虑怎样处理时,两次进行了有冲击力的句式填空练习。这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从忧虑到决断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地再现了穷人“宁可自己再苦些再累些,也要把孤儿抱过来抚养”的美丽心灵和高尚情操。
  
  “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人文之美,既发展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地生根,又使学生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是美的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先生对“教学”的深刻解读。教师的职责是“教学”。所谓“教学”,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教”的真谛是“指导学生学”,而不可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命体验。教师的作用只是“唤醒”和引导,而不是“给予”或“包办”。教师有效地、真正地“导”,是在学习迷津处点拨。“点”在迷惑处,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一“点”豁然,自己去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在歧途上,使学生在误人错道时,能一“拨”有悟,重新迈上“康庄”之路。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推崇师生合作互动。
  
  好问是儿童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基本特征所在,我们的课堂要善于放手,适时为儿童的“好问”提供时间和空间。并且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以师生合作互动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一起享受富于美和童趣的语文课堂。
  
  1.教学主问题的提出要师生合作互动。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往往采用“直奔中心”“结尾反顾”等做法,设计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主问题,进而带领学生用演绎的思维方式解读课文,即根据已有的结论去找现象。如教学《白鹅》,一些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走一条直奔中心的捷径:(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2)在中心句中圈出中心词“高傲”。(3)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白鹅的高傲?仔细读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4)找读文中的句段,证明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长期使用演绎法思维会使人的思想僵化,不能突破已有结论。新课程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改变这种从已有结论寻找表现的做法。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的主问题展开讨论学习,大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如张祖庆老师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在第一板块中,就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建构话题:
  
  师:好,谁来提问?时间有限,我们只限提8个问题,大家要提有价值有质量的真问题哦。
  
  生: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生:为什么“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呢?
  
  师: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按照课文的顺序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大家提的好多问题就集中在一个字上,什么字?(生:谜。)(板书:谜)如果把这个“谜”解开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教学真问题的解决要师生合作互动。
  
  教师除了要和学生一起提炼有价值的主问题外,面对预设,课堂出现了意外生成怎么办?学生的理解出了意外和偏颇怎么办?我觉得,教师应该舍得在这些模糊点、生成处花时间,坦然直面生成,师生合作互动解决课堂的真问题。
  
  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一名学生问:“课文中有个士兵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却说:‘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教师称赞了这名学生读书很用心,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面对这样的真问题,教师不慌不忙,要求大家再仔细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从“船帆”到“帆船”的问题。在数分钟的默读之后,课堂上便有了一场热烈的交流。
  
  “士兵看时一定是距离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的是带帆的船,说明离得近了。”
  
  (教师趁势板画士兵、曹操,并对应着画上“船帆…帆船”。)
  
  “士兵来报,只是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说明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从‘船帆’到‘帆船’,这不就印证了前面课文中说的东南风很急吗?”
  
  “由此,我们也看到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这就是师生合作互补的课堂,教师“导”在迷津处,只是轻轻一“点”,学生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五、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是美的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确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教学的视野扩大到孩子们生活的大课堂,扩充到自然、社会,从而赢得语文学习的生机与活力,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在美学上,生活情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说白了,就是因为热爱生活,从而在生活中追求乐趣,创造乐趣,享受乐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离不开生活情趣的唤醒。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努力从文本中提炼出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情趣”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生活情趣,追求生活情趣,享受生活情趣。
  
  1.挖掘文本中生活情趣的“因子”。
  
  在课堂上,我们尝试有意识地挖掘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化力的源于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的元素,使难懂的知识易学,使枯燥的内容有趣。如教学丰子恺的《白鹅》,课文插图下面有一个说明:“‘鵞’是‘鹅’字的另一种写法,现已废除。”对于这个说法,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挖掘生活资源,感受“鵞”字的书法文化,激发教学情趣。教师直接从书法圣地兰亭的鹅池碑文导入,感受上下结构的“鹅”的书法艺术之美,体现了识字教学的时代要求。(相传这块碑文是王羲之父子合作完成的。这一“鹅”一“池”,一瘦一肥,在章法上很有艺术性。)接着教师出示现代汉语左右结构“鹅”的正确写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个碑文中的“鵞”字与现代汉语中的“鹅”字有什么不同。(结构不同,碑文中的“鵞”字是上下结构,现代汉语中是左右结构,指导学生书写“鹅”字,古代书法不但讲究艺术性,还把汉字的演变过程都呈现出来了。)最后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鵞”字只在书法作品中见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在“鹅”字结构的演变中,充分地渗透了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在“鹅”字的组字结构解读中,渗透了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整合之美。
  
  2.激活课堂上生活情趣的“因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寓学于玩”,使他们的情绪处于兴奋、愉快的状态。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带有汉字的实物图画:胡萝卜、肉、竹子、青草、小虫等,让学生戴上熊猫、老虎、啄木鸟、小兔、山羊等动物的头套。又如口语交际教学,它源于生活实际,又必然回归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创设生活交际的情境。如三年级下册的《介绍家乡的景物》一课,可以把教室设置成“大禹陵”“沈园”“鲁迅故里”等多个绍兴的景点,请一部分孩子表演游客,学生们介绍、倾听、应答互为一体,这就能直接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3.链接课外生活情趣的“因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告诉我,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这些名句都启示我们:链接生活中的语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生活情趣的语文活动也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情趣。
  
  学习陆游的《示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诗文后,在班级中成立民族文化“小课题”研究兴趣小组。让学生考察鲁迅故居、沈园、青藤书屋、秋瑾故居后,《百草园——小鲁迅的乐园》《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徐渭在青藤的足迹查访》等一份份稚嫩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了。不仅民族语文本体在学生参与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活学活用,而且还寻访了名人足迹,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考察,这样,学生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熏陶、感染、提升,从而可以逐步形成稳定的、本质的民族语文的审美性格。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趣味化课堂的探讨与实现08-24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08-19

如何实现初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08-19

音乐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08-2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凸显学生主体 实现高效课堂05-05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美丽的错误08-26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08-2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08-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24

如何在语文课堂实现有效设问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