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幼教论文>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8-17 12:28:51 幼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
  
  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杨秋枫
  
  当许多家长十分欣喜地把孩子从幼儿园送入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和他们一样感到新鲜、激动、紧张。
  
  可是,不久之后,背上书包像模像样地学习了几天的孩子们开始出现了千奇百怪、始料不及的问题:学校还没有放学,就背着书包往家跑;有的沉默寡言,没有新朋友;课堂上缺乏专注,教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一项作业做出十几个版本,甚至忘记做;忘记带作业本、书包回家;跑错教室;在课堂上要求上厕所,可是,自己却不会处理……
  
  如此这般的事情屡有发生,平时活泼、聪明的孩子带来的麻烦不断,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年级害得学生、家长、教师手忙脚乱。
  
  一、问题的根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断层
  
  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社会环境以及家长的期待值上都有明显的变化。
  
  1.在学习方面
  
  小学的学习内容是按照教材有坡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明,正规的课堂集中教学模式取代了幼儿园游戏、探索、发现的自由学习模式,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也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状态或学习障碍。
  
  2.在人际交往方面
  
  (1)教师职责的变化: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不等同类似于“第二母亲”的幼儿园教师。许多在幼儿园被许可的行为,在小学是不受重视的。
  
  (2)由玩伴到同学的变化: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玩伴分离,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3.在家长方面
  
  家长对上了学的孩子会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学习成为超越于其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为了学业,会相对减少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幼小的孩子们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周围的人,认识自己所在的集体,认识自己将要面临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前的感性也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德国的哈克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德国有30%的小学生对于初入学有不适应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断层中的困难,适应新的环境呢?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心理调整和完善,是入学初教育中貌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
  
  二、问题的解决——优秀个性品质的培养
  
  1.耐挫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由上所述,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断层往往让孩子陷入不适应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发现,原来自己在幼儿园中屡受表扬的舞蹈、绘画、游戏等项目,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并未拥有同等的重视程度。此外,有一定难度的新知识也会带给孩子挫败感。
  
  面对挫折,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预防孩子的习得性无能。所谓习得性无能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新的困难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在儿童中表现得尤为普遍,他们不善于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往往因挫折或是输面子的小事,产生很大的情绪,结果影响了日后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习得性无能行为的消极处理。
  
  面对孩子的挫折,我们也应看到对孩子有益的一面,家长、教师和孩子一起面对的时候应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表现出对困难的无所畏惧,让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家长和教师继续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从情感和思想上支持孩子,鼓励孩子,以达到对孩子真正的保护。孩子在不断地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自信。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实践证明,给孩子不断地进行恰当的鼓励,有利于孩子改变受挫意识,有利于其茁壮成长,并树立自信。
  
  2.独立意识的树立
  
  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班主任老师就会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请老师帮忙提醒孩子注意这个,记住那个,事无巨细,甚至连晚上也不例外,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家长帮孩子询问作业的电话此起彼伏。家长们冒着上班迟到的风险,给孩子送来忘带的学习用品的现象极其普遍。有的家长甚至因为不同的科目需要,一个上午就跑了好几次。当学生被问及为什么忘记带学习用品时,孩子堂而皇之地回答:“是爸爸妈妈帮忙收拾书包的,我不知道。”
  
  北京某小学调查发现,97%的小学生回答遇到问题怎么办时,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和老师,却忽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赖,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国儿童致命的弱点。
  
  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举的当今,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直接制约着家长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到子女品性的培养和形成。家长的心软、一时姑息,祖辈们的一味溺爱,这些都无形地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
  
  一时的纵容,往往会带来长久的影响,再新的教育观念也必然陷入溺爱的旋涡。常听不少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大了,很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总要父母操心?难道要我操心一辈子吗?”
  
  试问,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带学习用品时,如果孩子第一次不会劳动时,如果孩子第一次不愿意背书包时,如果孩子第一次记不住作业时,家长们就让孩子承受依赖心理的恶果,抓住教育的先机,进行正确的教育,那以后的情景就会截然不同。
  
  学龄儿童应该有能力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收拾自己的房间,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
  
  3.探索能力的激发
  
  我们鼓励孩子对不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思考、询问,其益处可想而知。初入学的儿童由于环境的改变,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显得较为稚嫩、怯懦。不少孩子对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不加深究,综合的判断能力较弱。
  
  所以,对于孩子初入学的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切不能代替孩子完成探索的过程,或者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应当给予孩子正确方向的指导,恰当路径的指引,多让孩子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受益,进而享受这一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判断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真正的探索能力。
  
  4.人际关系的融洽
  
  我们的孩子生活于社会,成长于社会,必然要和周围的人产生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交际活动圈。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不适应初入学的环境,会没有朋友。其实,与其担心孩子会没有朋友,还不如教会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主动去认识新的朋友。如:
  
  (1)主动介绍。主动向欲结交的伙伴表达交友意愿:“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2)借物介绍。以自己或对方的玩具为媒介,达成交友愿望:“我有一个小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
  
  (3)参与游戏。以参加对方的游戏为由,结交新同伴:“你们的游戏真好玩,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
  
  同时,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因为热情、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围小朋友的好感,获得的友谊也就更多。广泛、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会觉得孤立无助。
  
  5.约束力的增强
  
  学校有着正规的集中课堂教育的模式,每一天的学习也是有一定秩序的,这就要求孩子对自己的约束能力有所加强。
  
  课堂上、站队时、做操时、观看演出时,都要求学生加强自控,遵守纪律。当然,一味严格的命令是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教师和家长可采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渐适应。
  
  (1)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2)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3)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4)家长和教师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很喜欢你,可你在墙上画画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5) -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6)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下座位?比如这样……”
  
  (7)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相信孩子的辨别能力,相信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并让他们理解这样做的目的。
  
  当孩子迈着稚嫩的步伐迈向他人生的学习旅程的时候,让我们共同努力,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开朗的个性和稳定乐观的心理品质,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的:“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08-20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11-25

数学幼小衔接教案03-28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18

幼小衔接数学教案01-07

幼小衔接教学计划11-05

幼小衔接的教学计划11-22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1-16

幼小衔接工作总结01-20

幼小衔接数学全部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