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

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

时间:2022-08-20 13:08:05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

  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
  
  王玉良 、沈振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制订了准确、简明、科学、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多数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目标非常熟悉,却疏于对课时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的科学制订,走入了“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就教师们在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如何修改做一下粗浅的陈述。
  
  一、目标的制订应做到表述清晰,任务具体、明确
  
  合宜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学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应表述为通过学习之后,学生了解或者习得了什么知识、技能与方法,感受或者形成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目标设定越清晰越有针对性,越清晰越容易检测。
  
  有位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课《画家和牧童》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根据故事展开想象并练习说话。
  
  上述三个目标的表述显然不够清晰。目标1中的“会认、会写”都是一些模糊的表述,哪些字是识写的重点7要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目标?这样的表述实际是虚化了教学国标,对教学活动并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把目标l做如下修改。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3个带有提手旁的生字“抹、挤、拱”。目标3中的“练习说话”规定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了什么”,可以修改为,熟读课文,抓住“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体会戴嵩绘画技巧的熟练,从“夸赞、称赞、赞扬”等词语体会人们对“斗牛图”的评价,并练习用“ ……就……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这样修改后,目标变得清晰具体,在课堂上也容易实施。
  
  二、目标的制订应该突出重点,做到一课一得
  
  每篇课文几乎都包含了字词句篇、逻辑修辞、写作表达技巧;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取舍的困难。如果在目标设定上贪多求全,只能落得个“教学没有重点”的结局。杭州市普通教研室的沈大安老师就从目标的数量上提出了建议,他认为, 篇课文一课时或者两课时教完,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能抓住一点或者两点做足文章就了不起了。语文课堂~定要有“减法思维”,尽量做到一课得。
  
  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一丝不苟”“唯一”“融为一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赞叹”“惊奇”“议论”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6~8自然段,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理解“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的含义。
  
  5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就上述目标来看,该教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后,想把课文里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教给学生。但是节课时间有限,这些目标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都学到?目标多了,对应的教学环节就会多,一节课下来,教师忙着赶“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目标做如下简化: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3.领悟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
  
  目标简化后,将重点放在“通过反复读文,领悟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能够保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扎实落实。
  
  三、目标的制订应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体现年段特征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现象:课文中有什么就抓什么,而不去考虑这些内容是不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是不是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王荣生教授对此现象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段界限模糊不清、看不出是哪个年级课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因,是因为相当~部分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区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起课来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一位教师对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孩子应该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从上述目标来看,识字写字作为第一学段重要的目标,在设计中没有体现。可以将目标1、2修改为:认识本课6个生字,读准字音,能够正确书写“胳、膊”两个字。目标3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要求,具体到二年级下学期,应该读到什么程度并未表述清楚。目标4没有关注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201 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结合对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在理解、表达方面的重点应该定位在了解故事、简单说说故事的意思上,在课上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显然超出了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即便在课堂上能实施这样的目标,也注定是少数精英者的表演,而没有顾及大部分孩子的水平。可以将目标3、4修改为:朗读课文,说出故事的大体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爷爷说的“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修改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真正将学生“有效的学”作为了落脚点。
  
  四、目标的制订既要关注“写了什么”,也要关注“怎么写的”
  
  修订版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至少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后者需要艺术的人文熏陶,但是前者则必须通过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达成。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学生学习语文必定是低效的。必须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方面综合考虑,突出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实现言意兼得,教学才会高效。
  
  有位教师这样设计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从这个目标的设计来看,教师缺少了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注,将着力点放在了“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与“体会人物品质”方面。这样,语文课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者品德课。经过文本解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独特的文本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是:通过典型事例、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法表现人物品质。对照课程标准,因为第二学段还未涉及写作方法的学习,侧面描写和背景烘托的写作方法还不适合作为主要目标呈现。结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可以将上述目标2、3修改为: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领悟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修改后的目标注重了读写实践中促进对课文表达方法的领悟,无疑对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积累内化语言大有裨益。
  
  总之,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细致地实施科学、合宜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理解力、表达力的必要条件。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应该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努力。

【走出“粗犷式”教学目标制订的误区】相关文章:

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08-24

谈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08-24

走出日记写作的六误区08-24

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08-24

走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误区08-24

走出信息化建设的几个误区04-08

认识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误区”08-22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误区08-24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04-18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