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烘云托月彰显主体

烘云托月彰显主体

时间:2022-08-20 11:32:2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烘云托月彰显主体

  烘云托月彰显主体
  
  文/付敢泽
  
  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美术画,却只有山路蜿蜒而下,一老僧提桶于泉边汲水,压根儿没见古寺的踪影。如此之作,在宋徽宗时竞一举夺魁。其构思之妙,就在古寺藏而不露,已被老僧汲水间接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美术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从旁渲染的手法称为“烘云托月”。犹如以水墨淡彩渲染浮云,能给人以皎月高悬、清辉四溢的印象一样,间接描绘的“烘云托月”之法能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画理通于文理。写人记事,有时不直接落笔,而进行间接叙述,有时不正面勾画,而进行侧面描写,这种避实就虚、以虚带实的笔法也谓之“烘云托月”,换言之就是衬托。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言彼衬此,以宾衬主,使主体形象得到更好的强调和突出。不论主体形象出现与否,都会因为它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一定联系,而获得“彼”愈真而“此”愈明、 “宾”愈活而“主”愈显的艺术效果。
  
  衬托按角度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正衬,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正面衬托主体形象。如杨绛的《老王》叙写作者关心老王的一系列事情,正是为了突出老王的善良品格。
  
  第二,旁衬,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侧面衬托主体形象。如《陌上桑》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见到罗敷如痴如醉的反应,渲染了她倾国倾城的美貌。
  
  第三,反衬,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反面衬托主体形象。如鲁迅的《祝福》以元宵祝福的热烈反衬祥林嫂死去的悲凉;又如鲁迅的《孔乙己》以丁举人的得志、凶残反衬孔乙己的失意和怯弱。
  
  具体操作时务必注意两个环节:首先要紧扣宾主之间的联系,确定衬托的角度,或正面或侧面或反面,如同绿叶点缀红花,须“胸中有丘壑”;其次要分清主次之间的位置,注意“烘托”的分寸,犹似云朵环饰明月,不能暄宾夺主。
  
  善良的力量
  
  一考生
  
  寒夜已半,急雨倾盆。
  
  出租车殷红的尾灯,渐渐融入厚重的雨幕里。雨水在我头顶嘶叫,将我最后一点希望淋灭。我低头叹了口气——拦下已不止五辆车,每辆拒绝我的理由都如出一辙:赶着换班。而真正的缘故,无非是雨大路难走罢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这样一个急风骤雨的夜晚,我站在路口,怨天尤人,情绪糟糕得比这天气还坏。
  
  “隆隆隆……”却听得嘈杂穿过黑暗,一辆老态龙钟的车喘息着停在我的视线里。抱着必再遭拒的心理,我叩响破旧的车门,谁料他,这个瘦弱黝黑的老头,竟答应我上车。犹如饥饿的人毫不选择食物一样,我急不可待地钻了进去。
  
  车内微暖,雨在车顶上敲击鼓点。
  
  车子启动,没入黑暗,微弱的车灯在水汽中探出十米开外。摇摆颠簸在泥泞里,车的四周都发出吱嘎的哼叫,像风浪中一艘苟延残喘的危船。他努力向前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凑到了玻璃上,小心地控制着脚下的节奏。出乎意料,车子猛然停住, “隆隆……”引擎一阵怒吼无效之后,车子竟卡在原地。 “在车上等着,我弄好就上来。”他的语气竟透出命令的威严,不容置辩。
  
  雨势仍盛,滴滴载满寒意。
  
  他一下车就被风雨吞噬,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然后紧紧扶着车身向后走去,他苍白的手掌贴上车尾窗,埋下头,开始发力。雨肆意地从他的脖颈滑过,洗刷着他稀疏斑白的头发,奔流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他却岿然,如一座坚毅的山。大雨浸染了车窗,他的脸渐隐在水后,但那尽力张开的手,仍狠狠地在我面前夸张地紧贴。
  
  翻涌的温暖,蒸干了四周的冷雨。
  
  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待雨小再走,他沉思片刻说: “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竟是一脸灿烂。
  
  我从他的笑中感悟到:在生命的大河中,我们总会遇到善良质朴的灵魂,他们像一口深井,无论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热,井底,却永远是干净清冽的凉水,滋润人世中疲乏干渴的心,并且带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本真。
  
  【简评】
  
  本文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质朴、热情负责的老司机的形象。这一曲平凡人的颂歌之所以唱得如此高亢激越、撼人心魄,主要在于作者巧用烘云托月的笔法。
  
  为凸显老司机的品格,作者从几个方面发力衬托。一是以景衬人。作者以“急雨寒夜”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红线,营造了故事的恶劣环境,渲染了行车的艰难氛围;雨势愈急,老司机的品德愈显得高尚。二是以貌衬人。老司机“瘦弱黝黑”、“稀疏斑白的头发”、 “沟壑纵横的脸”,其貌不扬但其心甚美。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历尽艰辛,把半夜间为雨所阻的“我”送至目的地,卑微渺小中更见崇高伟大。三是以人衬人。“我”几番拦车,均遭拒绝;唯独老司机“竟答应我上车”。其他司机的推拒, “我”的猜度,将老司机的灵魂映衬得特别光洁无瑕。
  
  鞋
  
  王伟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前: “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双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 “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 “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双鞋,赶忙喊道, “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 “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简评】
  
  本文构思,深得烘云托月、以宾衬主个中三昧。作者意在塑造大个子军人的闪光形象,但不从正面落墨,只在一双鞋上做文章:鞋匠的等待,瘦军人的付钱,付款而不取鞋,瘦军人的回答……主人公始终未出场,但他的高大形象被这些情节烘托得格外鲜明生动,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不尽的联想。

【烘云托月彰显主体】相关文章:

主体变更协议03-20

班级中秋晚会主体串词05-09

强化主体探究 课堂方能高效04-25

经济法的主体问题探究06-06

浅谈认识的主体性原则04-23

变更执行主体申请书04-03

彰显性格的语录08-04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08-24

引领主体活动打造鲜活课堂08-23

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申请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