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坚守教学常规目标,做实语言文字训练

坚守教学常规目标,做实语言文字训练

时间:2022-08-22 06:15:3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坚守教学常规目标,做实语言文字训练

  坚守教学常规目标,做实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俞小江 洪亮
  
  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探究高效课堂的热门话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实践、反思,阅读教学的误区也越来越显现,许多一线的教师和专家日渐冷静,不断地呼吁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让语文课回归本色。因而,探究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日显重要,随学而教,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妥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坚守语文的常规目标,有效地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借此突破不同学段、年级、单元的主要目标,实现一课一得,逐层提高。
  
  一、坚守目标—选“准”,练之有益
  
  语文教学目标的非单一性,一直是造成模糊语文的主要原因。而高效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建立在泛目标的基础上,目标应该明确,可达成,可操作,应该以常规目标为基础,突出每个年段、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不同训练的重点目标。而且一旦教学目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确定,就要把这目标视作“靶子”,各种语文训练应犹如一支支箭,用力向靶子射去,达到有效有益的训练。
  
  例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中的前两行,写了诗人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庐山不同的样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文字练写设计——根据图画和诗句展开想象,运用过渡词描绘庐山美景(过渡短语:从庐山的侧面欣赏,从远处远眺,走近庐山,从高处俯瞰庐山,站在低处仰望庐山),就可以达成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②有感情地读好这两行诗;③凭借诗句和画面,展开想象,描绘庐山千姿百态的美,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④积累与“看”意思相近的词语。
  
  这一小小的练写设计,使得古诗教学没有纠缠在单纯的诗句理解中,而是准确把握住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的目标,使诗意理解和语言训练这两个主要目标和常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在此基础上,选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点,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目标的达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升华学生的人文感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
  
  二、回归常态一求“实”,练之有力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阅读课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途径。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庄子说“文灭后,博溺心”,意思是花样名堂太多会掩盖事物的本质,语文课失去语文味。如何回归语文的常态,真正让语言文字训练实在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去操作。
  
  1.搭建平台,训练扎实有力
  
  在学生和文本语言之间找到“共鸣点”,是为学生搭建语言文字训练平台的前提。所谓“共鸣点”是指教材文本中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的训练点。既有直观的感性共鸣点,一般出现在具有丰富描写的情感类的文章中:也有较抽象的理性共鸣点,多集中在富含哲理的课文中。共鸣点可以促使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多层次的对话。例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两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句中“凡是”“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就是共鸣点。我在教学这个句段时,及时补充“掠夺和毁坏圆明园”的历史和影视资料后,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用你的心灵选取你最愤慨的一幕情景,把它编成背景解说词——用触目惊心的数据、震撼心灵的画面激荡学生的情感,在情感渲染中使语言训练扎实有力。
  
  2.层次推进,训练累积提升
  
  (1)学习语言仿为基础。模仿是初始学习最有效的方法,语言学习也应该鼓励学生从仿入手,以教材的语言为本,进行模仿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模仿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创造的基础,是能力形成的根本。如:模仿构词结构的词语积累,模仿句式造句及句型运用等。像《山中访友》中热切招呼的拟人排比句的模仿运用;像《庐山云雾》中总起分述段落的模仿运用。等等。
  
  (2)活化言语转换促提升。模仿的积累是为了实现创新,创新要让学生首先学会转换。语言转换不仅要有形式的转换,更需要语言材料的转换,语言形式的转换应该与语言材料的转换同步,让课文中情和言在转换中和谐共振。例如:可以在文本教学中尝试重点句的换词、换人称、换叙述语气,或者更换表达方式、改编文体等。
  
  (3)发展言语运用是目的。通过文本学习、课外延伸、运用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品悟,发现并掌握言语规律,学习动态地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技巧,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的语言运用和表现,最终在抒情、达意、明理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境界。
  
  三、文以“载”道——需“巧”,练之有法
  
  1.定点整合,巧练“载”道
  
  语言文字训练是一种感染、一种陶冶,无论是哪种方式的阅读教学,“感染”一词总会在教学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支离破碎的讲解只会破坏整体感。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我们只有依托一篇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课文,切入“重点”,整合“简化”,创造促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感化的特定的语言情景场,激活思维表象,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于心中。如《詹天佑》是一篇篇幅较长、结构特点鲜明的阅读课文,如果逐段品读分析,不仅不能把握人物形象,而且重点也不突出。教师不妨在学生初读全文后,巧妙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个关键句子,直奔重点,提炼出一条教学主线,有效品读人物特点。①自读课文画出詹天佑工作精密的句子;②品读句子,感受詹天佑的特点;③除了工作精密,詹天佑在工作中还有哪些表现?④结台中心句进一步感受詹天佑的形象,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
  
  在理解运用重点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简化思路,明朗主线,内化情感,巧妙“载”道。
  
  2.设练代讲,综合悟道
  
  语文素养的习得,更多的是让听说读写思扎根课堂,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训练中得到有效发展。强基固本,训练扎实,以“导学案”形式,精心设计语言运用的精巧练习,不仅可以简化教学过程,减少烦琐对话,且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在练习中理解文本,发展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等。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习,让学生读着课文完成以下填空: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的两个指头,当大侄子猜的是( ),他就把头( );当二侄子猜的是( ),他把两眼( ),把头又( ),越发指得紧了。奶妈猜的是( ),他听了这话,把眼(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填空练习不仅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突出了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重点。填写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理解、梳理和思考的过程,尤其是认知对比的碰撞,更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特点,体会语言的魅力,以达成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整理并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避免了纷繁细碎的文本教学分析,而用一个精巧的练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品味词句,省去了许多低效的讲解环节。
  
  总之,追求高效生本课堂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为本,全身心为学生的“学”服务:妥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既不能把工具性搞得模模糊糊,也不能把人文性搞得玄玄乎平,而应时刻清楚“语文”是干什么的,牢记“语文”的目的和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时刻关注常规目标,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和效度,突破重点目标,有层次、有发展,真正实施一课一得、清清楚楚、简简单单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毕竟舍了根本,是长不出好的枝叶果实的。
  
  (浙江省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省淳安县实验小学311700)

【坚守教学常规目标,做实语言文字训练】相关文章:

常规教学计划03-21

根据求职目标做自我介绍06-17

坚守的作文06-03

坚守的句子01-02

变化与坚守07-29

坚守的作文11-04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12-23

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心得04-02

关于坚守作文09-11

贵在坚守作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