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法探航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法探航

时间:2022-08-23 15:38:11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法探航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法探航
  
  文/余敦江
  
  摘 要:种植专业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又是种植专业的重难点之一,因此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种植专业;呼吸作用;实验法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多年,深感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差,虽然职业学校重在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很多时候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相关的文化课程做支撑。比如种植专业就需要植物学的知识,(有时候也需要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给学生讲解植物学的理论知识,他们基本没有兴趣,可是如果结合实际或通过实验来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比如,在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我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概念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高等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具有像我们人类呼吸同样的作用,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呼吸作用将植物体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为植物体内提供了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还能提高植物的抗病力。所以说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代谢的中心。植物的呼吸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氧呼吸,一种是无氧呼吸。
  
  二、明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进行比较
  
  有氧呼吸,顾名思义需要有氧气的参与,然后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人来说,称为无氧呼吸。如果用于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在明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后,做实验证明植物的两种呼吸方式。
  
  1.设计并进行实验: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检测CO2的产生,检测酒精的产生(在A、B两支试管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滤液,然后分别滴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颜色变化)。
  
  2.实验现象及分析:甲乙两装置中石灰水都混浊,且甲中混浊程度高、速度快,说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产生CO2多且快;B试管中的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号试管中的溶液不变色,说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
  
  3.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和水,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列表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三、比较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们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区别:
  
  1.部位,光合作用只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是在所有的活细胞中进行。
  
  2.条件,光合作用必须有光;而呼吸作用是有光、无光均可。
  
  3.原料,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水;而呼吸作用则需要有机物、氧气。
  
  4.产物,光合作用产生出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
  
  5.能量转变,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再来看联系,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不能进行。因为正是通过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才得以进行。假若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要的原料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所以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联系实际提出探究问题
  
  在有了以上知识的学习后,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以达到课堂结束了,学习还在继续的效果。例如:
  
  1.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2.河南某地区的庄稼长势良好,有一年一场洪水将庄稼淹没,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请推测洪水退去后庄稼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什么水稻可以常年生长在水中?
  
  4.你如何根据植物的性能去判断它是适应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让它更好地生长和高产呢?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城县职业高级中学)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法探航】相关文章:

数学教法教案10-01

探“青”作文08-24

神探老妈作文02-16

海底探密作文04-16

神探优秀作文09-06

神探优秀作文03-04

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10-02

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08-18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08-24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