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

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

时间:2022-08-26 01:19:5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

  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李燕红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袁老师曾经说过:"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像雏燕一样飞掠知识的海洋。"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是制约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课外阅读和课内讲读架一座桥梁呢?
  
  一、课内得法,课外运用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情感朗读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积累;而默读则便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
  
  2.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脉,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
  
  3.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先让学生看题质疑,(www.fwsir.com)从中梳理出"姥姥在作者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能有"法"可依,自然能够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课内展示,课外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兴趣作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催化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和获得知识。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开展"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读书的体会、心得,获得情感的共鸣;设立班级"读书角",搜集名家名篇,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浏览,自编学生"优秀作文集",刊载学生优秀习作……
  
  阅读成果的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燃起了更多同学主动课外阅读的激情。展示的形式越是丰富多彩,就越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三、课内拓展,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这就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教材入手,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野从课内伸向课外的广阔天地,让教材成为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
  
  1."原著"的引进
  
  在苏教版的课文中,有很多都是节选于名著、名篇,对于这些并不完整,但又可以独立成文的佳作,教师既要关注课文的教学,还应将学生的视野从课文引向原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如《三打白骨精》一文节选于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原著在编入课文时将难懂的文言文改成了浅显的白话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将原著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课文的参照,所以学生读起来也并不难懂。
  
  2."主题"的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个或多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不失时机地将与课文相关的两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析人物形象,理清故事前因后果。课外我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司马迁的巨著《史记》。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体会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我随即出示了抗日英雄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将部分论语名句引进了课堂,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学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
  
  当然,主题阅读不仅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作业中。在学习新课前后,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主题"进行阅读、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储备。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就不是教材上的一篇课文,而是以课文为"基点"的海量阅读,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也促进了新课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如果仅局限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内",用好教材这一"例子",放眼于"课外",将学生的阅读"触角"引向广阔的生活,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森林".
  

【链接课内课外,走进阅读丛林】相关文章:

从课内到课外 开辟阅读新天地04-25

课外阅读心得04-03

学生课外阅读心得01-13

课外书阅读心得02-01

寒假课外阅读心得05-13

走进经典享受阅读作文07-06

学生课外阅读调研报告05-06

课外阅读工作计划09-19

课外阅读心得14篇03-28

课外阅读调查报告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