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时间:2022-08-01 15:41:57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王会萍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

  摘 要:通过具体事例,结合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手段,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了反思与论述。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环节;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学贯彻新课程的教学原则,积极探索教学课堂的改革,力求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怎样实施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呢?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寻找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或者方法手段。

  三维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的环节从目前来说,大致可分为“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等。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因此达成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着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与落实目标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其作用主要有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学习目的、启迪学生思维、确定全课基调等。其中明确学习目的和确定全课基调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学有无明确的目的和学生是否明确目的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在学案或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学习目标,之后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做,学生是否真正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呢?毋庸置疑,效果不是很好的。

  目标的制订是依据课标和学情制订的。一个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所制订的目标也应该是依据课标中的课程内容,基于大部分学生的学情而定的,因此在出示目标后,教师应该对目标加以分层解读,着重表明优等生和基础较差学生达到的水平,这样使全班学生都能够有的放矢地对照目标进行学习,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会更加清楚,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主性与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因而现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自主学习”的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对这一模式的运用不是很熟练,但是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专门的解读,其中第一条就是“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学生初读文本自主学习时,可以采用填空、填空与部分问题相结合或者纯粹问题。当然,填空中所填内容应该是学生容易写错的部分,所提的问题不宜过多,2~4个即可,且难度是逐渐上升,但也不能过高,基于中等学生的水平即可。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但是,这仅仅是一部分,更多目标的落实还应在后面的流程中。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学习者在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或开展某一学习活动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能让学习者互帮互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提高。

  合作探究的内容一般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即通常是课标中属于“理解”与“运用”层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很多教师借助史料、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源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学生对这些资源阅读、分析、理解后,依据问题,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看法,进行组内交流,直至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者保留意见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在表达时也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证据进行推理、辩解,同时也学会聆听不同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与理解,也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不知不觉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逐步达成。

  如,在处理《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的“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原因”时,很多教师通常出示一组图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示意图”和“秦始皇图”,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讨论完成这一原因。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学会了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实进行了理解和判断,同时识图能力、联系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训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再如,处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一重点时,多数教师采用情境突破的办法:假设你是秦始皇,巡游全国时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内容(出示一些关于语言、度、量、衡等方面的故事图片)你该怎样帮助秦始皇呢?这样情境的展示,是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孩子气”还很浓,对故事的兴趣度还很强,同时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已经长大”的肯定,愿意展示自己的才智。因此,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得出许多可行性的意见,同学之间的争论,教师的点拨,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加深,重点知识自然而然地处理到位了。不仅如此,有的教师更是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用不同的形式将你找到的措施进行总结。这一要求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落实到笔头,从多角度总结措施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散。

  上述例子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史料教学与图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着力提出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认识历史的思维活动,亲身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除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还可运用历史事件示意图、社会局势形势图、表格等。这些图表的呈现,一方面给予学生对历史史实更为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教师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使一些较为零散的内容能够集中起来,对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透过表象看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即便有这样丰富的教学手方法和学习方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超出学生理解程度的难点出现,仅仅合作探究是不能解决的。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或理清某一事件的史实,同样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提高对知识目标的落实。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很显然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在《秦王扫六合》一课中,“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通过课本内容是无法实现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示”进行逐次演示,并结合今天社会中一些类似的事件加以解释,做到概念直观化、条理化,语言通俗易懂,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当堂检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堂检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前面几个环节是不同的,它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检测。我们知道,三维目标各自落实的途径是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是以落实“知识与技能”为载体的。因此,通过检测,重在弥补前面“知识与技能”落实中的不足,尤其可以关注到全体学生的整体落实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就某些学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因而,它为后续落实三维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是评价的一种表现。作业一般包括两种:书面和实践。书面作业,更多是常规作业。实际上,书面作业的类型很多,比如阅读一些历史名着后的读书笔记,阅读一些相应资料后进行复述、制作等。实践类作业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调查法。这种作业可以“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由此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填图识图、图绘历史事件图、编绘历史图表、依据文字作图、编历史情景剧、制作模型、构建知识树等,考查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可见,作业是课程内容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因此,作业布置得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影响到后一阶段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效果。

  无论是当堂检测还是布置作业,实际上都是通过教学评价来达到落实三维目标的效果。教学评价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包括生生评价、教师观察等。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或辩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都是基于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进行的,或者反驳,或者补充,或者鼓励,或者引导,都在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而铺路,甚至于能够引发更广角度地思考。当然,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有效控制,不能漫无目标地延伸。教学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途径之一。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三维目标,讲究的还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上环节中落实的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谈得很少。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达成任何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一维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情感的升华。“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载体的作用,没有“知识与技能”这个载体,其他目标也就不存在了;“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维度之间的中介物,起着连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起着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维度升华与实现的作用。在一节课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能够体现,但是本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感染与熏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关键之处在于教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这一过程是隐性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对相应的契入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这样的契入点很多,但依据目标,我着重选择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环节,从文家市决策到建立根据地,联系到现在邓小平领导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中国能够根据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实践的表现,我们的时代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创新精神。其次,可以与其他目标同时进行。如《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南京大屠杀”一目,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在落实基本的知识点的同时,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暴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的本质,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除了观看视频外,还可以进行实地参观、组织辩论、讨论等。通过这样一个价值不断内化,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核心价值的作用。

  不管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手段怎样的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落实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踏踏实实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自然“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就落实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知识点不着痕迹地进行情感的渗透,也就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是所有历史教师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踏实地、合作地、创新地不断进行,才能够真正实现历史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会萍,1975年出生,女,本科,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致力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08-05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08-05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精选18篇)10-16

试谈说话教学远近目标的落实08-17

落实三维目标 创建生命课堂08-08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08-2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3-18

浅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08-21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08-17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08-02